第一章 山水篇

时间:2022-07-08 02:40:43

第一章 山水篇

真情导语

可有这种心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穿行于自然的诗林,剪水为衣,搏山为钵。山水的衣钵可授之何人?叩山为钟,抚水成琴,山水的清音谁是知音?

可曾有这样的感觉:看你时很远,看云时很近?在与自然的对视中,我们能否找回自我?在与自然的邂逅中,能否重建自我?

我们人类来自自然,是自然的孩子,待回过头来观照自然的时候,会从自然那里发现我们自己。感谢大地上日夜奔腾的河流,它们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感谢每天清晨枝头传来的清脆鸟声,我们在鸟声中醒来,在鸟声中舒张困固的性灵,然后披着朝阳走向尘烟,踏碎市声;感谢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它交给我们一支神奇的马良笔,我们便一边倾听天籁,一边描画繁华的众生世相。

例文精批

栖息江南

贵州_李丙颜

日日行走在巨大的水泥森林里,飞扬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喧闹的噪声堵塞了听觉,繁琐的事务占据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是否因这永无止境的忙忙碌碌感到窒息和疲惫?

那么,请给自己留一天空白,放下所有负担牵绊,不再有俗世黏滞,带着一份恬淡的心情,走进江南。

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澄澈的流水静静淌着;这里没有汽车包围,只有乃的舟楫起伏的声音。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斑驳古墙,你仿佛可以听到逝去岁月里那些动人的故事。随便在一家茶馆坐下,品一杯淡香的茶,听一段折子戏,你会随着前朝旧事的兴衰而遗忘了时间。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但是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谁说生命的意义只在于不断忙碌,不停地拼抢,无尽地竞争?对利益、金钱和虚荣无止境的追逐,到头来只会遗失了自我,玷污了原本纯净的灵魂。不妨歇一歇,停一停,来到江南水乡,这里有别样的风景。

划船少女明亮的眸子一点如漆,开口便是吴侬软语的呢喃。路边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练习书法,一挥笔就是遒劲有力的大字。随便在街头逢着的人,他们的背后或许都有传奇的故事,你敢说他们家中未藏有陆子风玉、顾二娘砚?只是你和他们,都选择了停留。在江南的似水柔情中栖息心灵,在小桥流水人家中舒展灵魂――生有所息,这才是智者的哲理,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荣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这是你一个人的江南,请栖息于此。

反面入手,写尘世的喧闹与繁杂,都市人的忙碌和疲惫,引出对江南的向往。

初写江南美丽灵秀,初步营造出恬淡的意境:流水,舟楫声,青石板,古墙,再加上动人的故事,前朝旧事,难怪说是让人遗忘了时间的心灵栖息之所。

三个例子,点出江南美的实质。

反问,进一步揭示内涵。

从人文的角度再写江南之美,点出生命的真谛。

“在江南的似水柔情中栖息心灵,在小桥流水人家中舒展灵魂”,宽泛的对偶使语言充满了灵气。

收束自然,戛然而止。

真情感言

江水清澈,浆声乃,白墙黑瓦,门漆斑驳,恬静安宁的江南。这意境亦真亦幻,既苍凉又芬芳,像门前树阴下穿针引线的老祖母,像书桌上挥毫泼墨的老外公,忙碌不停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栖息的港湾。生活在生无所息的惯性里的人在这里可以暂歇,感受一下老祖母的心闲神宁,领略一下老外公的悠闲从容;心中的烦恼可以尽情向老祖母倾诉,心中的忧伤可以随白发苍苍的老外公遒劲的书法烟消云散。

作者柔情似水,款款地叙述着江南的清纯,江南的美好。读此美文、挚文,江南人情契于心、意惬于怀;江北人不免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端杨)

佳作展评

左手五千年,右手五十年

湖南_穆焱

我曾一度想知道:高悬五千年的长明灯怎样在五十年的惊风里摇曳不定,零落的烛花如何滴落在当代人心灵的浅盘里,浮出散乱而暗淡的光华?左手五千年,右手五十年,我的目光在两只手上游移,祈求点化。我也知道,在双手之间有一道缝隙,那是一段狭窄而深刻的历史,中华文明在这里转折。然而,此中充斥了太多纷繁复杂的非理性因素――我无法把握。我的目光继而掠过右手中前部的一条深深的伤痕,那是文化史上难以抹去的重创。那里辐射着太多的政治因素,我只能缄默。然而,我唯一想知道的,就是当中国人倾斜了左手,将掌中的圣水极其艰难地倒在右手上时,那些溅落的水花到底遗失在哪里了?那些清流又是怎样从右手的指缝间滑落,剩下几滴在右手的指尖上悬空?

我不禁想起三峡。悠悠数千载,中华古文化在这里流得湍急,流得奇崛,流得长久,流出了一首长传的民族情感的史诗。叠嶂之间,幽岚浮动,倏而想见儿时母亲坐在窗前的清辉里教我读李白的名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未到过三峡的人,对于此诗的诗境,恐怕难得体会真切。我想,这也正是三峡的神秘之所在。而这种绵亘千年的神秘,又托起了这首诗的诗魂。可是,我后悔,后悔不曾乘了一叶轻舟,飞扬在那重岩掬起的一脉激流之上,去探访那一抹彩云的氤氲,沿着诗仙解缆轻发的旧迹,孟浪地踏入一个传唱千年的福地洞天,去玄想那样一个宁静明澈的早晨。而2003年的一个宏大的工程,更催化了我的悔恨,使一个梦想真的化为了那残忍地上涨着的水面上的一个飞沫的掠影。那是一种怎样的淹没啊!它意味着永远窖藏了一坛佳酿。当我在纪录片中看到箕畚一般的江涛扼住衰颓荒芜的古栈道,江水飞白的指尖抚去纤夫的铿锵足印时,心中一空,竟无语凝噎。前些日子去书店,目光扫过一本关于三峡水利工程的报告文学《梦之坝》,不禁慨叹:坝已巍然,梦已成真,只是从此截住了华夏文明的一股圣泉的流淌,再也看不到江畔的一些文化旧迹,再也探寻不到其中的文化之谜,那些瑰奇的景致和关于它们的唯美的传说从此将幻化为一个沉甸甸的梦。不敢设想将来我会披挂着潜水器械,纵沉江底,艰难地移步于河床之上,颤巍巍地伸手抚去牌坊顶上参差的琉璃瓦间厚重的淤泥和蔓生的水草,无可奈何地瞠目凝视岩壁上碑刻凿痕中的游鱼百无聊赖地啜食着深嵌的钉螺。是的,它们都可以,也都正在被上移重建,但无论我们投资了多少,也换不回其中的古文化内涵。精神领域里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失去就失去了,无法再造,无法重生。我想象着河底的淤泥湮没了太白的浪迹,他的晚号为青莲,试问他能否攥着三峡的灵魂从河底撑出一朵孤傲的莲花?

是的,我也知道,有了三峡水利,承载了五千年的中华大地上,一个巨大的能源问题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对于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它也无疑是快马加鞭。巍峨的大坝虽然将一腔奔腾不息的豪情凝固成了一潭深渊,但是却把那不息的生命力注入到了中国经济的命脉,使中国经济流成三峡的激湍。而且,对于放弃掉的古文化的积淀,我们甚至可以不乏自我安慰地说:我们用科技和劳动,把三峡展览了几千年的人文、自然景观“杂糅”的旧风貌翻新成“高峡出平湖”的魄力。然而,我们始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的三峡水利给长江文化带来的不是彻底毁灭性的灾难,但它标志着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让中华古文化在逼视的目光和呼啸的剑气中坚定却又心寒。

这正是五千年和五十年的对立,亦即左手与右手的冲撞,中国正在,亦即长久地在这种灵魂、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冲撞中栖身。

写到这里,月牙泉的倩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于月牙泉,我本来只有惊叹,因为我一直认为它是大自然真正的奇迹,它置身沙谷,谷中扬沙几千年,却不曾湮没那处于沙丘的环抱和胁迫之中显得异常脆弱的潋滟水光,它甚至纤尘不染。据说在月牙泉岸旁的绿洲上,原是庙宇错落、暮鼓晨钟的朝圣之所,那是敦煌先民们用文化和信仰垒成的巍峨。这一湾,胜过了西子,摒去了柳烟撩拨和桃枝横斜的雕饰,坦诚地展示出了一份纯粹而本真的绰约与宁静;甚至挺直了傲骨,不妥协于沙漠却又将自己大义无私地赠予沙漠,恰如出塞的王昭君。然而,由于时期的泵水灌溉及其导致的泉眼一度坍塌,以及之后直至今日敦煌市对地下水的大量取用,月牙泉已经严重萎缩,水质亦急剧恶化。虽然这中间有不少无可奈何的苦笑,但我们可以想见,不久之后,在这曾孕育并典藏一个华夏文明瑰宝和自然造化奇迹的沙壁之下,再也没有一泓清泉去见证大漠扬沙之后的天光云影,取而代之的是草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个近乎漫灭的大字――月牙泉遗址。再没有人来瞻仰它,再没有人来祭拜它,只有一具苍白的骷髅抱着石碑碎卧在沙间。你会看见,在那突兀的颧骨之上,有几处深刻清晰的泪痕。

这是五千年和五十年各自的无奈:左手无奈地死去,右手无奈地偷生。但愿中国不要在这种无奈的沉默中,匆匆走过,走过五千年的尸骸。

这也让我审视当今的旅游业(我想,这是作壁上观中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交锋的最佳看点之一,当然,但愿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作壁上观)。冯骥才先生在《思想者独行》中写有这样一段文字:“庙宇的改建和重修,大多不是为了宗教。”很大程度上,真的是这样。不少文化遗迹、自然景观的拾掇和规划,其实不是为了文化和自然本身,而是为了游观和游观所激发跃迁的经济。这是一种浮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终将被历史嗤之以鼻。

纵观五十年,它包容了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跨跃,文明的更新。相形之下,五千年的古文化的确显得有点太厚重,厚重得难以承载。而且,悠悠五千载下来,难免有些霉味儿,难免走向衰颓,可是在稍后而至的五十年里,人为的破坏未免太过严重。而我仍然庆幸,庆幸五千年的逝去不至于悄无声息――事实上,有某些方面甚至是轰轰烈烈的,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得一部分人去挖掘――凤凰涅,薪尽火传。

左手五千年,右手五十年。剥落尘世的浮华,我们审视双手:右手显然更为粗壮有力,而且机巧。但我始终相信它不会热爱孤独,当下一个五千年流走,右手又会变成左手,然后又将长出新的右手。这样的更迭不可避免,如今的右手又怎能保证在历史的涡流中岿然不动?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举起右手,扪在胸口,但愿你不是惊讶万分地发现:我们的心跳,都在左边!

(指导老师/徐昌才)

真情感言

作者走进三峡,走进李白,吟咏华彩诗章,体验浩荡激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勾勒场景,抒发感情,展示思考的沉重,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写文化,写历史,感性运笔,诗性挥洒,注重现场感,增强体验性。作者走进历史,勾连现实,痛感三峡文化的淹没与沉沦,无奈而伤感,沉重而苍凉。作者的感触和发现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聚焦思想,我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没有三峡激流的洪亮,但是却可以永久回荡心灵的天空。作者对月牙泉的观照,不是停留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上,而是深入历史,发掘文化,联系现实,思考走向。同时笔调犀利老辣,观点警醒世人。 (王学明)

上一篇:第二章 乡情篇 下一篇:第四章 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