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干部核心素质体会

时间:2022-07-08 02:14:37

电信干部核心素质体会

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

“素质”一般是指人在一定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特质,它是人从事一定活动必备的主体条件,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等。在正常人身上,这些素质虽然都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修养不同,各方面素质又有强弱和大小之别,其中有一种素质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核心素质。

新世纪,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型领导者。领导者固然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创新能力,但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和首要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跳动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此外,领导干部之所以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创新者,还是创新的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容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带头创新和推动创新,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从领导干部素质本身的构成来看,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整体中,创新能力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单纯的“有知识”、“会管理”、“能力强”等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是有效领导的关键。“有知识”还要会创新,不能创新,知识再多也没有意义;“会管理”也要会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会创新、不善创新,不能说是“能力强”。在不断发展变革的新世纪,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的首要素质,也是一流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最重要区别。

二、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换句话说,领导干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1.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2.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6年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3.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然,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同时,创新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即当下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说,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实际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应该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实和既有的结论。否则,就不可能创新。

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精神。创新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做出重要成绩的领导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领导干部,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因而很难继续创新。

创新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而探索是要冒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尤其是领导干部,创新不成功,不但会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还有可能丢掉乌纱帽。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是不会创新的。

5.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

上一篇:思想政治电信与时俱进 下一篇:电信下基层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