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内科学教学锻炼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时间:2022-07-08 12:19:14

结合内科学教学锻炼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从医学发展史看,自从出现医生职业开始,就存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医患关系。从这点来看,医患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处理好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工作的永恒主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看作与技术欠缺一样,是无能为力的表现[1]。而且,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当或缺乏常常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摇篮,不仅要向医学生传授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还应培养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如果只重视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这将使医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据报道,近年来,我国由医学生引起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并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教学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及医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并引起了我院内科学带教老师的重视与关注。如何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在教导学生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同时,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更新观念,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我院内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既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的培养,也注重教书育人,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细心和热心。但是,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各级的临床带教老师认真学习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所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3],让大家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是现代医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职责所在。一位青年带教教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旧的医学教育模式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只关心如何掌握疾病的诊治,而忽视了与患者的交心,有个别医学生甚至只考虑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而不顾及患者的感受或病情的变化。有研究指出,医疗纠纷的发生多是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交流或语言不慎,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或医生不满而引起的。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结合内科诊治过程,加强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讲授的病种较多,包括了多发病与常见病,其中的一些疾病与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其它的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在内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传统的、常用的体查方式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例如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叩诊心界,触摸肝、脾,听诊心、肺等,所有这些检查过程均需要得到患者的适当配合,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进行心脏的有关检查时,更需要在检查前把检查的方法、目的向她们讲解清楚,以免引起误会。带教老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上述与患者沟通的目的和技巧外,还应强调一些检查的“常规”,如为女性患者作体查,特别是进行触诊、叩诊时,需要有一名护士或另外一位医生在场,不能“单独作战”。临床上,在进行具体医疗操作前,带教老师应认真地讲解操作的目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作出规范的操作演示。而当医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习时,带教老师应加强防范意识,放手不放眼,认真观察医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是否符合规范。当操作示教结束时,带教老师除对医学生及时总结整个操作过程的优、缺点外,还要适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多讲一些鼓励患者的话语,让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此也让医学生领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3加强岗前医患沟通的能力培训

国外的医学院校比较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如美国的医学院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等课程。在国内,仅在一些试点的高校设置了《医患沟通学》课程。我们认为开设一些有关医患沟通的理论课程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临床教学中能做到学而致用,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内科学的临床教学应为此作出积极的探索。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在医学生进入内科学的实习之前,为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讲授内科各专科的临床实习要求、注意事项。岗前培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针对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上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例如医患沟通意识薄弱,只关注病的本身,而不关心患病的人,医疗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患者时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怕与患者沟通等,从职业道德、法律、伦理、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讲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教师讲座示范,有高年级医学生谈体会,录像播放等。通过岗前培训,使医学生强化了医疗法制观念,认清医疗形势,提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面对病人的自信心,为进入内科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重视语言技巧训练

古代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在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语言技巧的高低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从现代医学审视,语言技巧是医学心理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医疗工作者的言谈举止、仪表形象能给患者产生第一印象。

例如,如果医学生初次与患者接触时,简单地叫患者的床号会使对方有被忽视的感觉,甚至会认为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会为随后的医患沟通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如果医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给予对方不同的亲切的称谓,则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因此,我们要求带教老师把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技巧作为教书育人、培养综合素质的一个内容,教会医学生注意使用“您好、请、有不舒服的感觉吗、谢谢”等礼貌用语。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语言技巧不仅体现了医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也容易赢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为医学生顺利开展临床的学习打下基础。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地内科护理学中利弊研究 下一篇: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