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方法

时间:2022-07-08 12:12:42

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方法

新课引入是老师教授教材之前的导言,它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课有关的话题,或做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小实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起点,是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引入

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疑问,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探索。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上课伊始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例如,在讲授“浮力”这一节时,通过讲述“人在水中一般会下沉,而人在‘死海’中却会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这一事实来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从而为“浮力”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演示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摆球实验引入,先将摆球拉近老师的鼻子,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摆球摆动起来,当摆球摆向老师,学生们都担心摆球要碰到老师的鼻子时,摆球又回去了,从而转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又例如,讲授“大气压强”前,把两个小吸盘放在一起时,一下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但是当把两个吸盘放在一起,经过挤压后,再来分开它们就不容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由这个演示实验转入大气压强的学习,就使学生对大气存在压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时,老师在课前必须要反复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一次性成功。若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演示失败或出现相反的结果,将会对正课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三、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引入

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许多生活常识里都包含着物理知识。如若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引入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老师首先提问:我们在坐公交车时,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而当公交车加速启动时,身体会向后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一现象许多同学都有亲身感受,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老师首先讲述在冬天,梳头时,头发会飘起来,脱毛衣时,经常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同时会看到有火花在闪烁,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既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摩擦起电”这一现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设计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的雪山,房屋上的白霜,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的白气,水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为何会变成小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过复习引入

这种引入方式是常用方式,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便于学生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入方式一般适用于对基本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教学,通过对基本规律的复习运用发现新问题。例如,在复习功的计算之后,通过实例引进做功的时间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问题,从而转入新课。

六、讲故事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学生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要讲的课上,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讲运动的描述这节课时,我提出,同学们看到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如机器运转,车辆行驶,河水奔流,白云飘动,我们怎样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敏捷地抓了过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我提出问题: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

总体来讲,引入新课时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新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找一个理想的切入点,注意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联系,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上一篇:高安采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 下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