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脊梁 第2期

时间:2022-07-08 08:30:49

1 这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对他的生活世界的观感。他仅仅是一个nobody,因此他无意于在某种宏大叙事中完整地呈现他对这个大世界的观察;但是,根据全息成相的原理,作为错综复杂的社会之网的一个小小结点,他的观感也许也映带着全息图像。整体说来,这就是一滴水中所倒映的世界。

2 这天上午,他的心情很好。早上起来,秋天的微凉沁着他的皮肤,有雨洒落在他窗外的树上,沙沙地响。他安静下来,想,这真是难得的读书的日子啊。但还不能马上坐下来读书,他还得有很多生活的琐事去做。于是,他撑伞出门,去菜市场。买菜回来时,时间是九点一刻。不忙着做饭,这个时间的间隙,是读书的好时间。在书柜里,他找出一本书,读起来。这个世界多么安详啊。他还没有孩子,不害怕孩子在读书时来打扰。当然,有孩子更好啦,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入阅读的世界。

3 他是平凡人,没什么远大理想。他的理想就是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他走出家门,能够遇到那些同样温暖的人。彼此谅解、宽容。人和人之间保持一种温和的生气。他不喜欢杀气腾腾的人际关系,因为在杀气腾腾的氛围里,他自己也会变得杀气腾腾的。每个人的身上部有狼性。他也不喜欢一团死气。在死迷迷的氛围里,他自己也死迷迷的,这不是好的感觉。他喜欢保持生活里的生气,是那种活着的,有趣的生气。但生气不能太漫溢,太张扬,它必须被维持,并且是维持在一定的界限里。张扬的生气就是对他人的生气的压抑。这维持在一定界限里的生气也并不是一团和气。他不喜欢一团和气,一团和气是丧失了原则的,而他喜欢明辨是非。丧失了辨别是非能力的人哪里还谈得上生气呢?

4 他读书,是因为他需要精神资源。精神的长成也是需要资源的。精神的资源可以在书本里寻求,也可以在生活里寻求。书本是死的,生活是活的。书上的精神资源易寻而难得,生活里的精神资源难寻又难得。寻,就是看到,找到。得,就是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书好找,但书上的知识读了,不一定就能成为自己的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易寻而难得。而要从生活里获得教益,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生活教会我们生活的技巧,却不一定能教会我们生活的智慧。曲学阿世,是读书读歪了;逢迎阿谀,是生活走错了路。当然,逢迎阿谀者并不这么认为。他很羡慕那些既能从书本上汲取营养又能从生活中获取教益的人――他们通常都是伟大的人物。而他更多的只能读书,从书本上去寻求他精神藉以成长的资源。

5 书当然是好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书。伟大的书不但教给他知识,更教给他教养。生活当然也是好,但生活更多的是平凡。平凡的生活教给他教养,但更多的是给他教训。从这些教训里他慢慢学会如何对待书本,以及,如何对待生活。

6 从生活的教训里学会如何对待书本与生活,其实正与他的理想相违。他不喜欢杀气腾腾的,可生活往往是杀气腾腾的。他不喜欢一团死气与一团和气,可生活往往就是在一团死气与一团和气里打转。杀气腾腾是因为利益,一团和气也许还是因为利益,盯着利益久了,人就变得一团死气了。于是他读书,努力让自己的心胸宽阔一点,眼界高远一点。

7 说他所理解的生活。生活当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对他而言.精神的重要性远胜于物质,就像他对家的需要远胜于他对房子的需要。房子是家的依托,这一点他肯定是清楚的。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家,却不取决他有什么样的房子,而取决于他如何在精神世界里建构他的家的理想。他所理解的家庭生活,是在亲人间所延展出的精神空间;他所理解的社会生活,是在他正在交往或可能有着联系的人之间延展出的精神空间。他希望这些延展出来的精神空间是温暖的、有生气的。彼此谅解、宽容。不刻意制造麻烦。

8 总是很追慕古人。因为古人的书不仅仅教给人以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人获得教养。看看孔子对《诗经》的编定,着眼点除了让人认识鸟鱼虫木兽,更多的还是让人在吟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养成温柔敦厚的诗教。礼当然也是制度方面的知识,但对孔子而言,礼作为制度所延展出来的精神氛围与空间也许才是最重要的。乐就更不用说了,音乐于人心的教化作用是听过音乐的人都能领会的。礼乐诗教,所要伸张的就是那种温柔而有生气的人伦氛围与空间。在这种氛围与空间里,人的举手投足,都是文明的。所谓的谦谦君子,其斯文盛矣。当然他也知道古人并非个个都是斯文的,但古典教养的光辉确实让他追慕不已。

9 教养的生活是精致的生活,它让人在生活的细节中打磨出生活的光辉。待人接物,举手投足,教养就在其中了。但精致并不导向柔弱,它要求一种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何者是,何者非,半点含糊不得。古典教养尽量把精致的生活保持在一种生气里。看看古人,“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何等的生气呢。

10 为一个四川人,他懂得什么是精致的生活。他所吃的菜,有条件的时候,需要讲究色香味的搭配。喝茶,当然不能像日本的茶道一样讲究,但终究对茶与喝茶的环境都有要求的。如此种种,精致的生活还能构成某种氛围与空间。但是,他始终感到某种不足。什么不足呢?他想了很久,终于知道仅仅是精致的生活细节并不构成教养。缺少了某种判断力,缺少了生气,精致的生活不过是堕落的象征。古人提醒说:丧志。

11 不知道志气是如何丧失的。也许是生命机体自身逐渐丧失的,也许是外在的暴力的压迫。或者,是这二者的共谋。几千年来的权力的狼性一直实施着对个人的狼性的剥夺与规训。打不屈从者,就杀头,杀头不屈从者,杀全家,杀全家不屈从者,诛九族。这样杀下来,哪个不心惊胆寒?于是,慢慢地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古典教养是心胸,也是脊梁。脊梁丢失了,心胸的气象也不过如此。

12 梁挺直的人才真正是人。如果人真是从猿进化而来,那么,挺直的脊梁无疑是人得以成为人的标志。没有挺直的脊梁,人就只能爬行。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人”这个字,上面不就是挺直的脊梁么。脊梁就是人向上的引领,向上,是对神性的向往。脊梁软了,弯下来,就是堕落,重新做回动物。

13 梁挺直了,才成为人。人多了,人群中才可能出现巨人。巨人标识出时代的高度。巨人用他们的脊梁承载起时代的重量,用他们的心胸、教养润泽无数人的灵魂。他景仰巨人,因为他知道,当时间的海水无情地淹没这个时代之时,惟有巨人的高度可以让这个时代不至于被完全淹没。但令他失望的是,他只在书本中而不是生活中望见巨人的身影。

14 去过热带雨林,知道参天巨树很少是单独存在的,它们都长在高大的乔木林中;他见过很多高山,知道最高的山也往往是在绵延的群山中。巨人呢,也应该是出现在脊梁挺直的人群中吧?他不敢肯定。他想起苏轼,小时候读《后汉书・范滂传》,读至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别那一段时间自己的母亲: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母亲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这是了不起的母亲,能够贡献出巨人的母亲。他如果有儿子,他可以做这样的父亲吗?他的脊梁正逐渐为生存的重量压得越来越弯,他做不了巨人,也做不了巨人的父亲。

15 多时候,他想要挺直自己的脊梁。在思想都不自由的年代,能在文字中挺直脊梁的人就是英雄;在写作已经自由的年代,却发现在生活里挺直脊梁做人是件多么难的事。脊梁弯下得太久了,弯下脊梁的人太多了,突然之间挺直脊梁的人,会见到怎样的人间景象?又或者,那些弯腰的人,会见到怎样的景象?

16 然理解了鲁迅,他说一个民族要培植出伟大人物,先要有培植伟大人物的泥土。

鲁迅就是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挺直了脊梁的人,但他没有教会我们怎么挺直自己的脊梁――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教会自己如何挺直脊梁。他想好了,他只是小人物,做不了巨人,但他可以一步一步地挺直自己的脊梁,就像那些最初的进化者一样,他愿意重复这个艰难的过程,一步一步,走向人。不仅在文字中,更在生活里。

上一篇:序的简朴与奥义 下一篇:凤凰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