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时间:2022-07-08 08:27:41

略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是其一;其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就中学课堂教学而言,从形式、内容、要求和目标来看,在提问问句的语言选择上,最常用的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判断性问句

属肯定或否定的是非问,语言标志“对不对”、“是不是”,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对是非的判断,但对思维活动的要求较低。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对“我”这个人物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本人?”这就是判断性问句,这种问是属较低层次的,如要将它在往上提升一档,教师就可以予以追问,从而转向“述理性”问句。

二、叙述性语句

其典型的发问是“是什么”,它要求答问者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完整、准确的叙述性回答。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作品作内容的梳理,为进一步作深层次的理解奠定基础。如《威尼斯商人》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鲍西娅出场前后的两个时段上。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①“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这场戏在鲍西娅出场前,是通过哪些对话来展开矛盾,把戏剧冲突引向高潮的?”②“鲍西娅出场后,是怎样使矛盾冲突发生剧烈变化的?”对这两个问题必须对剧情作出叙述性的问答。

三、诊断性问句

其典型的问句是“哪里不懂(不明白)”,“困难在什么地方”等,它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真实轨迹和心理状态。可用于复习旧知,引进新知时,为进入新知教学扫除障碍。也可用于结课时,作教学效果的反馈,对学生尚不理解的内容作及时的补救。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就特别强调“课前诊断”和“课后反馈”这两个教学过程,以期达到9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四、述理性问句

其典型的问句是“为什么”。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讲清道理,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能力培养的较高层次。

五、发散性问句

[JP+3]其典型问句是“可以从那些不同角度去思考”、“还有什么不同想法”、“可能性还有哪些”等等。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鼓励。如以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为材料的作文,在作文的立意指导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故事传统立意,从南郭先生“不学无术、逃之夭夭”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人物的角度去分析材料,进行新的立意?由于提问给学生作了较为明确的提示,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于是产生了多种回答:从齐宣王看,要不得;从齐宣王看,考察人才,揭露骗子的重要性;从众乐师看,好人主义要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为今后在写作中多角度立意,提供了范例。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具有高深的学问,懂得教育的规律,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那么就能把课上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艺术。

现就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举隅说明。

一、疏理式提问

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教例】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要求学生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以及作者的艺术技巧,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为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夏瑜还是康大叔?

(2)康大叔是什么人?为何人们都对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个人?

(3)夏四奶奶既感到儿子是“冤枉”的,为什么上坟时又感到“羞愧”和“踌躇”?她的政治态度究竟怎样?

(4)小说为何以“药”为题?“华”、“夏”两家的姓氏有何含义?

这几个问题是课文要解决的重难点,可以促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这种提问即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二、揭疑式提问

学生阅读往往一扫而过,因而往往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就肤浅,揭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学习时,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也叫曲问。欲问此,先从彼开始问,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中生议论文常见的审题误区 下一篇:高考语言表达题答题技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