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因供求失衡日趋边缘化

时间:2022-07-08 08:08:35

股市因供求失衡日趋边缘化

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但作为非“性恶论”者,笔者却是信奉鲁迅先生所说的不惮以恶意来揣测国人的。这大概是由于长期在风险市场闯荡惯了,养成的“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遗毒吧。故此面对媒体(特别是电视)上慷慨激昂的分析师――昨天就通胀已然见顶高谈阔论,今日为外汇储备超配侃侃而谈,明日则成欧美债务危机专家,后天复变作央行货币政策动向指路人。不仅如此,他还学贯中西,举凡医药、交通运输、酿酒育种、稀土黄金,三百六十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解答主持人与听众提出的任何问题……每逢这种场合,笔者总有一种欲拨打热线电话的冲动,想问他所学专业为何,对于超出其专业领域的问题是否真已剖析透彻、判断清楚?

说老实话,我是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种认知结构包罗万象的全能分析师的。一个人能弄通一二门专业,知识面再相对宽泛一些,就相当不错了。他在媒体上所贩予投资大众的,其实许多都是拾人牙慧的二手货,而非出自一己的研究。

之所以要写以上的一番话,一在提醒投资者不要受惑于南郭先生,在听(读)取传媒上的意见时别只带一双耳朵(眼睛),而忘了带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二是劝诫分析师谨言慎议,清醒地知晓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千万别动辄以“大师”的面目指点世人。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惜的是鲜见大庭广众之中能坦率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的。如果有,大可看好他成为优秀分析师的前景。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加上资本市场本来就瞬息万变,追求每个分析师都是“百事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所有的条件之外有一点却是绝对不能少的,首先应该具备的,那就是必须懂得市场、了解市场,能深刻体察市场的本质――即股市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更是一个高度博弈的场所。所以如果认识股市仍是停留在实体经济的层面的话,还不能真正地把握股市。唯有既通晓实体经济的规律,又掌控了资金博弈的规律,能明了宏观经济周期所向,又能顺应博弈周期(即所谓波段炒作)变化的投资者与分析师,才有可能成为自由冲浪于股海的弄潮儿。

由此很自然地会产生行情究竟是由实体经济而起还是因资金而生的争论。对于这个类似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辩证唯物论不难给以巧妙的解释:实体经济无疑是原始推动力。但不排除有些时候(一定时期内)资金会担当第一推动力的角色。其实如果将资金看作是内容的话,行情(股指、股价)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借用波浪理论的语言,就是有多大的资金就有多大的浪,资金决定行情,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往往倒在其次,当然与此同时还取决于资金逐利的愿望与意志。

基于上述的立场,本栏对于目前对后市走势持乐观态度的观点难以苟同。“乐观派”将后市攀高的希望押宝于宏观调控转移与政策放宽的预测上,却未看到股市的持续低迷不振并不完全是由宏观调控与政策紧缩造成的,而主要是由近几年股市的高速扩容导致的供需失衡使市场失去赚钱效应造成的。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尽管从整体上看,社会流动性仍属宽裕,居民存款也出现了明显的搬家现象,但钱愣是只往银行理财产品方向流,往信托产品方面流,往金银、艺术品等投资品上流,往民间借贷的渠道流,以至甘冒风险往备受政策打压的楼市里流,就是不肯往股市中流!个中原因令人深思。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现存的股市利益分配格局存在缺陷,投资者的收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致令股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无论大、中、小投资者多处于亏多盈少、久亏不盈的状态。要赚钱殊为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连年高速扩容,无疑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更趋尖锐化。有人说在当年的投资领域中股市已失去资源配置的优势而被边缘化,可谓一语中的。如是就算宏观调控形势转好,政策亦放宽,但供求依旧不改观的话,股市也还是“巧妇难为无米(资金)之炊”,不会有大的起色。

上一篇:李大霄:市场将结构性盘升 下一篇:短期调整后有望重拾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