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视角审视数字化教科书的发展

时间:2022-07-08 07:48:52

基于教师视角审视数字化教科书的发展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纸质教科书提供的有限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数字化教科书在万众期待中应运而生,数字化教科书的到来势必会颠覆传统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纸质到数字化,这不只是教科书材质和形态上的变化,也是对教师角色的一大挑战。数字化教科书将对教师造成权威的消解,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科素养现代化,以及带来教师的心理危机与情感适应。

关键词:数字化教科书;教师;师生关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11-03

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1]。教科书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使命,还是协调师生关系的中介,如今数字化教科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双向互动过程。不论教科书怎样变革,都不能撼动教师和学生两大基本主体的地位。“教育”不仅有“教”的过程,更包含“育”的功能,面对数字化教科书,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角色各方面的转变,是当代教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 何为数字化教科书

数字化教科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信息化时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的教科书改革只是内容上的变化,呈现方式一直是纸张,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无疑是教科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数字化教科书有其鲜明的特征:

1.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数字化教科书可以结合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媒体素材呈现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方的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科书之间的多向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师生可以借助线上课程随时进行教学评价,课后答疑;

3.内容的开放性。学校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既可以下载国家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保证名师授课资源最大化利用,均衡地方教W资源,教师自己也可以录制教学视频,更新方便,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逻辑的系统性。纸质教科书有限的承载内容通常是以模块为单位呈现的,各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学生通常需要自己来整理知识框架,不利于学生知识把握的整体性。数字化教科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弊端,例如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目录,中国史与外国史,点进去中国史又分为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时间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按照内容分为制度变迁史、思想变迁史、文化变迁史、经济变迁史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顺序,有条理有系统,便于理解记忆。除此之外,数字化教科书还有许多特性,例如载体的多样性,可以在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上使用,方便快捷;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背景、字体、颜色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它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处于学习期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电子设备进驻课堂,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抱着好玩的心理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练习、作业都在电子设备上打字完成,会造就一批“不会写字的知识分子”,提笔忘字;学生和教师都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懒于动脑思考,从而造成理性思维的丧失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在我国学校的普及度还不高,现在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研究如何发挥数字化教科书的最大功效。而其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师,传统的教师是否存在排斥的情绪,教师在心理和知识技能层面如何适应,教师怎样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怎样筛选信息,怎样引导管理学生,都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数字化教科书必定会度过一段艰难的试验期,才能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

二、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权威的消解

我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拥有者,学生的任务是从教师和课本那里获取知识,教科书就是各种知识的载体和依据。纸质教科书有其大小和重量的限制,一旦被印刷出来就不可改动,一本本小小的教科书不可能容纳进浩如烟海的人类经验,而且书本上的语句是“死”的,学习者不可能仅仅通过“读死书”就可以理解复杂的知识,它需要人类思维的能动参与。因此就需要更加博识的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通过讲解把这些间接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师的权威最大限度的通过对知识的垄断体现出来。

现如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信息技术打破。数字化教科书的载体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形式呈现,其移动性的特征也决定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习的诉求,知识便唾手可得。新时代的学习者有“数字原住民”之称,他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设备,使用起来比教师要得心应手的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形再也不是梦,学习者动动手指每天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在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无知者”,在某种情形下,学生甚至比教师的技能更加娴熟。教师对知识的控制减弱,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人们会提出质疑:如果学习者需要的知识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移动设备接收到,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讲解更加明晰化、知识更加系统化,那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哪里?如何凸显教师的存在价值?如果教师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不复存在,教师的权威又该通过哪种形式来捍卫?

三、教科书数字化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纸质教科书的条件下,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接收者,虽然我们一直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但毕竟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知识权威一直都在,师生之间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我们鼓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缩小,学生需要的知R可以随时随地从移动电子设备上获取,有讲解有练习有知识拓展,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就可以接收到全面的知识,学生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增加,难免会导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少。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们过分的崇尚技术,带来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学生每天面对最多的是毫无感情、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接触的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师变得可有可无,新型教科书的出现是否会造成“师生分离”的局面,这个问题让我们十分担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伴随着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削弱,但不是让教师“靠边站”,此时教师更多的工作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筛选他们需要的知识,指导学生从个体学习者转向合作学习者,做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再重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2]。”教学是人类的特有的社会活动,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人最需要的是人”,数字化教科书体现出来的技术理性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人文气息,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人仍旧是第一位的。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3],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更应注意教师的言行和品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四、数字化教科书要求教师学科素养现代化

数字化教科室的出现带给教师最显著的困难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电子白板、Ipad、手提电脑等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操作让传统教师很是头疼,本来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搞得这么复杂,在一些已经引进数字化教科书的学校,教师们普遍反映,每节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他们并不擅长的技术问题,让教师感觉心力交瘁,这就给我们新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里所讲的信息素养不仅指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发挥在信息面前的能动性。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的导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大量庞杂的信息中为学生提取他们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此时教师提供信息量的多寡优劣,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素养要求不减反增,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剧增,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基础,发现问题的水平和难度也会提高,不再局限于书本中的困惑,这意味着教师在为学生解答疑惑的时候更具挑战性,教学压力更大,教师需要吸收比学生更加庞大的信息量,才会使学生信服,教师需要多学科的理论供养。教师不可能是全才通才,但一定要比学生先知多知,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教师应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和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的姿态,明白自己也是学习者,利用学生的教育反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的心理危机与情感适应

新媒体时代,习惯于纸质教科书的教师出于保守和回避心理,很难对数字化教科书产生认同感。他们认为数字化教科书远没有纸张来得踏实、有安全感,在书上勾勾画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海量的阅读导致学生接收知识的碎片化,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难以带来预期中的效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质疑,数字化教科书提供了完备系统的学习资源,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那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让教师感到很困惑。一些教师现在听到“云技术”就“晕”,这反映了他们的排斥心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在使用新媒体时的技术障碍,部分教师反映,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负担。数字化教科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知识的接收量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不再以讲授为主,此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上所述的认同危机、角色危机、应用危机和评价危机共同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危机。

“教师在适应和运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其困难大都是由知能以外的情感因素造成的,相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情感[4]。”教师的情感维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情感内化于人的心里,却影响着外显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数字化教科书的来势汹汹,我们必须探究教师内心对于这一现象的感受。教师以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陌生的方式教学,他们会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紧张、缺乏自信心的消极情感,原本的优师名师面对着这样的教科书竟不知该如何下手。

“虽然教师和学校是信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但他们也成为变革的牺牲品[5]。”数字化教科书既是对传统纸质教科书的一大变革,为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国教育的一大挑战,教师一方面是我国成功转型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也是问题所在,在数字化教科书普及之前,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实现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学智慧与数字化教科书的无缝连接,使数字化教科书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鸥,石玉. 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

[2]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3]王慧霞.论数字化时代下教育技术泛化的教与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1):40.

[4]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5]Hargreaves A,Lo L N K.The Paradoxical Professional:Teachi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J].Prospects,2000,30(2):37.

上一篇: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课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论财政赤字与就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