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7-08 07:00:2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几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理实合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二)产教互补。高职学院一般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和规范的教育服务体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希望学院参与其生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其提供能零距离上岗的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的补充。企业拥有的生产线和施工现场成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企业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训。

(三)就业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迅速而准确地明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行“专业+订单企业”“专业+系办产业+合作企业”等“系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紧密协作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

(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系企一体”的模式优势,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系企一体”模式。所谓“系企一体”是根据专业人才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把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建成具备经济功能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成为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织,即把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实行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

(二)“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指学院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先后与丰田汽车公司、北京现代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订单”教育。

(三)“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是我院道路与桥梁技术、工程造价等交通土建类专业,根据江西春季多雨、秋冬干燥的气候特点和施工企业季节性施工的具体要求而建立的“1+4.5,秋去春回”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现场技术难题的能力。“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做到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习内容模块和学生质量考核标准,由企业提供实习工地和岗位;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聘请企业相应岗位的工程师作为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到工地后由企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技能要求和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带队老师协助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各个实训环节的监控与管理,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掌握情况和实习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再由系部组织带队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及实习效果的考核,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姚寿广.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等教,2006,(12).

[3]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2007,(5).

上一篇:浅谈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