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阶段性教学

时间:2022-07-08 06:12:17

浅谈初中数学的阶段性教学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初中数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弊端:注入式教学,尽管对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反对不绝于耳,但注入式仍是现实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状态;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等等,不管文科理科,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都“标准化”处理。这些弊端怎么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的趣味所在呢,如何评价阶段性教学,加强阶段性教学的实用性是当今理应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阶段性教学;评价

一、注重学法指导,联系生活实际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教师不能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应该要做合理的开发者,要做到知“材”善用,发挥教材的最大潜能。

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二、实施阶段性教学的优势

(一)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根据学生主体特性,贴近他们学习情感深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初中阶段作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情感的有效养成,能够对学习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和空间,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可以锻炼学生主体特性,重视他们社会特性的发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江山野曾经说过:“每个学生思想都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力为转移”。

(二)锻炼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提高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学生数学解题技能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和锻炼而忽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培养,导致我国出现大量“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的初中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数”和“形”的关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数量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而“形”具有形象直观优点,能表达较多具体的思维,起着解决问题的定性作用,因此我们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把“数”对应的“形”找出来,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

三、怎样提升阶段性数学教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情趣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寻未知的事物,使学生在发现、分析、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情趣,从而有效促进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注重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中的应用。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学时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题材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同年级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有不同的任务,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大小、长短等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还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贯穿到每一节课中,不论是学习新知识、做练习题还是复习旧知识,都要根据具体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注重教学实效,灵活运用教学媒体

新课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普及为初中教学提供了便利,但要客观地看待多媒体等教辅书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习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有加强传统有效教学手段的运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

(四)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的。在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宜急于提出来,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在探索和领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述那些“直角坐标系”时,就要求学生在班上告诉自己坐在了第几行第几列;或者给他一个电影票,问他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学生从这些实例当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之后再讲述“直角坐标系”的理论时就很容易让同学们得到很好的理解。

教师可做这样的设计安排,要求学生用画板:①作任意三角形;②度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③计算三个内角的和;④拖动三角形一个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经过以上过程,学生一定会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总等于 180°。

画板的作用体现的是纯粹的技术性应用。传统教学不用画板,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这时可能就会测量,有撕、拼等方法出现,既而猜测三个出内角和 180°;再鼓励学生论证,学生能从 180°联想到平角,再把内角和与平角联系起来,学生会想到平移;从平移在探索到不同的平行线添法,如图(5)从而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整个过程浑然一体,有操作和测量,有猜测和探索,有分析和论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切实有效。这样的操作和探索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我们教学中应该追求和提倡的。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函数定义: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是y的X函数,其屮是X自变量,y是因变量。为了让高中学生真正理解函数的定义,在思想上实现实质性的转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重演函数定义的发展,适当介绍函数定义是怎样由最初的“变量说”演化到“对应说”,进而在转化为如今的“关系说”的。即通过一个简洁的历史重演过程,加深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冯光军.浅谈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与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6:19.

[2]杨建平.浅谈如何做好初中数学阶段性复习教学工作[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7:93.

[3]陶上丰.浅谈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6,05:134.

[4]李继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2,01:129.

[5]董杨曦.让问题解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桥梁”――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62:80-81.

作者简介:

石翠玲(1974.11~),女,山东莱西人,大学本科,毕业院校:青岛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上一篇:如何落实“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 下一篇:和儿子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