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时间:2022-07-08 04:58:43

谈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建构方法

培养敢于创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做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做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互动构建的意义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的创造能力。

二、互动创新,从学生自学抓起

1.教师规定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分成两类,即必达目标和争达目标。所谓必达目标就是95%以上的学生都能达成的目标,如字音、字义、词义、句意(有时也包括简单的结构、中心)等。所谓争达目标就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需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对于争达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完成,教师多引导多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既使教学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留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创新。

以往教学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独占课堂乃至课外时间,这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

3.重视学生群体的自学形式,引导学生互动,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生群体自学是指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互相启发、互相更正、互相补充的学生自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强化创新意识。因此,许多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中完成的。

三、互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关系。

2.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善于在留出的时间内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氛围)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什么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四、互动创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欢乐。

1.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观点,这种活动如长期开展,就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辨析、讨论、争证。

2.编课本剧、话剧——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本剧或话剧是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

3.读书活动和读书征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材是重要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定期组织读书课,不定期地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周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能读、会读,学生踊跃订阅各种报纸杂志。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语文创新教育。

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上一篇:如何营造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氛围 下一篇:培养初一学生作文兴趣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