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时间:2022-07-08 04:34:58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艺术是美的感性传达的工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美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艺术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具备美的魅力的内容,是能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存在物。失去了美,艺术将黯然失色,甚至衰败凋零。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因此,现代教学艺术须自觉地去建立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而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是那种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丰富的、具有创造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实际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钟情于某个事物,就会有力量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作为情感性很强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然而,当下,对学习语文的态度与情感,大部分学生是“爱你真是不容易”,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已是见怪不怪。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内在因素,同时也有外在因素。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理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母语呢?即使是从未见到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和不学一个样。因而,学生较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兴趣,对语文课往往保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

要改变这种现状,当然要讲道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感,但仅仅晓之以理远远不够,还要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把一堂课上得“魅力十足”,让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论述,本人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师情感

语文教师讲课要情绪饱满,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语音和表情要亲切,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从实验阶段教材课程引入的内容来看,目前所选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多方面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多种感情基调的文本,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优化教师情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像演员一样的独特素质,只要一进入情境,感情自然到位。学生就像台下的观众一样,情感引起共鸣,上课也就自然入情入境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审美性都能得到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某种浓缩、调整、选择的艺术处理过程,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教学重点更明晰,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教课要一清如水,课堂教学必须有教学的侧重点。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繁杂的教学内容往往淹没了教学重点,事无巨细,完全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或者被课堂里突如其来出现的问题所左右。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需周密考虑,优化设计。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整册教材,需心中有数,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重点该突出什么,应有全面的安排,并且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课最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学生好像学了,又好像没学,飘飘忽忽。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学有成效,教师对教材需做到减头绪,削枝强干。怎么削?怎么强?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年级可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可有三个重点:围绕主题选择典型事例;串联三个故事的语句在全文结构中所起作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果作为七年级教材,可确定第一个为重点。因为学生写作时大多数不会选材,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材料堆砌。如果作为九年级教材,放在新闻报道单元里,重点可确定为第三个,因学生已基本掌握围绕主题选材,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有不少欠缺。至于第二个过渡句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学生有基础,一点就明,不必作为重点。

课文中重点部分的学习,课堂上要热气腾腾,高潮迭起。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由于教材深入理解的需要,教与学双方全身心投入,尤其是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因而产生火花,产生智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学生在语文课上充分享受到文学的魅力。所以,优化教学内容,重点部分上得精彩,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三、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1.设计教学主线,明确思路。

任何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学生思路才能畅通;教学主线明确,教师也容易组织教学。如教王愿坚的小说《三人行》时设计了一个主线:指导员背小周行指导员背小周、黄元庆行小周、黄元庆拖指导员行。这个主线围绕着“行”字展开,表现了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忠于革命的高尚情操。教学主线的设计,使课堂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不拖泥带水。

2.理清结构,明确节奏。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生之间认识的桥梁。课堂上的结构是动态的、复杂的,因而教师理清结构使之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有利于组织教学,抓住学生的认知走向,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3.造成“空白”艺术,引发思考。

恰当地运用“空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空白”,留有思考余地;协调课堂结构,造成“空白”,加强纪律管理;利用提问激疑,造成“空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设计精巧板书,造成“空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等。“空白”的艺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认真领会,熟练掌握。

4.组织高潮,唤起共鸣。

组织教学艺术的最高峰是教学高潮的出现。此时是师生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最佳境界,学生之间交流促进的最佳境界,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交融的最佳境界。评析、讨论、提问、解答,难以分清你与我,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兴奋、追逐、欣喜、顿悟,求知中的欢乐、入宝库赏宝的情怀难以言表。此时的语文课堂绽放着魅力,教学艺术性达到最高峰。

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能够从方方面面来展示提高,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中国古代楚辞祖师、文学家屈原在《离骚》中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前辈们已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留下许多空白地带与薄弱环节,我们要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懈努力,沿着这条漫长而不平坦的道路继续前行!■

上一篇: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探究” 下一篇:让学生快乐习作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