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7-08 04:24:44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策略

一、原因

1.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属于理性认识阶段。高中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它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这两种思维能力的锻炼还有欠缺,甚至是缺失,而且这两种能力的提高过程相当缓慢,是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总结规律,得用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强化才能逐步形成。

2.初中基础不扎实,迁移能力不够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但是很多学生对初中课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记忆很模糊,深层理解上有欠缺,对公式的运用比较机械。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之中、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和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所以学生初中基础不扎实和迁移能力不够,让学生对于高中新知识点的深层理解成了不能否认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的连续性。

二、策略

1.培养兴趣是关键,课堂创新是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

创新的课堂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课堂元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发散地提出围绕核心的诸多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高效率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通过解决典型题,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2.适时点拨是基础,实践应用是根本

什么是点拨?蔡澄清先生说:“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点拨的意义,首当其冲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问题的乐趣,否则适时点拨就失去了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研究,让学生有问题质疑,教师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关键,教师的点拔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点拨的原则是指导学生把握规律性的事物,为进一步思考问题作铺垫,要努力达到教师点“一”学生能反“三”的目的。点拨要借用旧的知识点,还要巩固新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多元思考,培养其综合素质。

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数学知识的本领,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头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地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要用,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小学教学的组织策略 下一篇:情感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