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7-08 03:26:45

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但在实践中发现交流浮于表面、课堂秩序差、课堂不宜控制、学生发言机会不均衡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应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分工问题设计,讨论的时机的选择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课堂讨论;教师角色;分组方式;角色分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41-02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系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涌现。其中"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是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于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已经成为必经程序。有效地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入透彻理解文本,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有效讨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良性发展。我校也在三年前全面推广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小组讨论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交流浮于表面,不能深入

为课堂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前须布置学生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如预习要学的知识,查询相关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很多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做准备,上课提出问题直接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横不能拓展,纵不能深入。并且很多教师为了给分组讨论留下充裕的时间,就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我们还发现我们的学生讨论问题时显得很随意,经常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查找原因后发现,我们的学生有的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同学讨论只是人云亦云,有的不善于尊重别人意见,一味地固执己见。因此,讨论不能使学生互相促进,使交流深入。

2.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束能力,课堂秩序差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的看法。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但在讨论中有很多同学喜欢浑水摸鱼,在一片唧唧喳喳的讨论声中,乘机嘻嘻哈哈地说小话讨论别的事情,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现在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在有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往往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来显示自己;或者有些学生不能将注意力持久地放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监督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发挥小组长的监督管理力量。

3.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内容等。另一方面,交流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现出来。

4.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使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当个别强势成员控制了讨论时,其他成员的发言机会必会减少,个别弱势成员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并将逐渐失去参与讨论、倾听他人的兴趣。于是在全班交流时,小组代表往往表述的时期个人观点而非经过小组讨论形成的小组综合观点,小组代表也往往是由各组强势成员承担,他们也就成为了课堂中的"论坛霸主",其他同学就成为"观众"。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在教学中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优化课堂讨论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心得。

4.1摆正教师的位置,扮演好多种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1)在开展小组讨论初期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闲聊和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的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3)小组活动开展地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

4.2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教师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我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差生,四名是中等生。这样可以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全班各个小组间就是同质的,组内异质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4.3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好坏直接决定整堂课的成败,哪些问题该如何来设计,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能力,张熊飞教授认为教师引导的基本特征有四种: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反馈性。而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启发性。重点就是要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因此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另外,课堂讨论问题不宜求多,而应求质,一堂课上有两到三个就可以了,而且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不需要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就不要进行讨论,不要程式化地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上一篇: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方法 下一篇:浅析“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