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看语文课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7-08 02:06:15

从《故乡》看语文课的德育渗透

摘 要: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广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语文课;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27-01

鲁迅的《故乡》是一篇经典小说作品,全文以对比手法描写了故乡二十年来的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记得教学本课时,我花了整整四节课的时间,跟同学们一起感受小说背后的历史,一起欣赏小说艺术的创造,一起体味作者内心的悲哀,回忆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探究的欲望强烈,思维极其活跃,尤其是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的认识和剖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虽然《故乡》的历史背景是陌生的,作品人物与我们也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但它毕竟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广阔农村社会生活,客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进而展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索和迫切愿望,那种“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哲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故乡》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一、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就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资源

深入挖掘教材,科学定位课堂教学德育目标,成为语文课备课阶段的重要步骤,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而且事关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知识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而已。李镇西说过,教育,应该充满人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再看看,一般教学用书中把“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作为教学《故乡》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点,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作品的中心主题或者说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换句话说,我们在本课的德育发掘过程中,通常都不过是绕着主题转圈子,对小说主题阐发一通再不济就告诉学生要“珍惜幸福”就算是达成教学的德育目标了,这是远远不够的。

《故乡》的德育教学该落实在哪里呢?我以为有三处。

深挚的故乡情结。在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中,故乡情怀一直是一个充满怅惘和愁思的主题,一部中国文学史,故乡成为不朽的文学题材,成为抹不掉的“文化情结”。有人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鲁迅热爱着他可爱的故乡,正是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才有深深的悲凉,记忆中想象中的故乡本不应该如此,它清澈美丽,这正是我们激发学生热爱故乡奉献故乡改变故乡的绝好教材。

沉痛的民族忧患意识。小说对闰土朴实无华而又细致传神的描写,让读者清醒地看到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礼法关系及维系这种礼法关系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在我们这个民族深深地扎下了根,二十年后的闰土令人愤恨与忧虑的悲惨遭遇具有普遍意义,“鲁迅一生致力于文化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专心于对人的心灵剖析和疗救,……鲁迅身上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影响和激励着无数有志于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人们,……他是二十世纪最忧患的灵魂。”而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思索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因为他有一腔火热的情。相比之下,那些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埋怨,那些对祖国太多不满的泄愤,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面前,是多么软弱无能多么苍白无力啊!

宽厚的平民思想。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淳朴善良,聪明可爱的,他对少年闰土的极力赞美,对年轻杨二嫂的倾情褒扬,让读者不能不感受到中国农民的可敬。二十年后,作者是否就厌倦了这些在封建思想侵蚀和毒害下已经庸俗化了的乡下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后文加入了更多理性的思辨,从对农民本质的赞许转移到对农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关注上去了。真正的爱民亲民理当如此,当农民问题成为一种牺牲农民本色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该为他们想想了,怎样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像他们自己,生活得更有尊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它本身就包涵了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决定了教师应科学把握文本,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采用最实效的教学方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的解读有多深,学生的解读才有多深”,教师通过富有感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拔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与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境界,不留痕迹地让学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通过具体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教育。可见,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是语文课德育渗透教育的关键和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二、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需注意避免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教师应努力克服自身情绪,客观审视作品这个情感载体,决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不能把自身的情绪发泄等同于德育教化。肯定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尊重他们的任何想法。有一个笑话,小学语文老师考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错。答案是泥水。”这个笑话说明,教师如果以一己之见否定学生对生命的理解,那样的德育也太脆弱了。

(二)德育渗透不可求大求全,它应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可以感悟到的。《故乡》中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新生活的向往,但这些都很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一头雾水,而鲁迅的爱来自于忧,他的忧又因为对农民命运的关注。现在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教师的教学也并不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德育成了课堂的点缀和装饰,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上海作家叶开十岁的女儿乔乔,痴迷于看书,而对她的语文课本却一点儿也不待见,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令人深思。

(三)注重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四)避免简单的唯德育而德育的做法,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是对学生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视,也是实施教书育人目标的需要。德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结论,学生照单全收。

当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除了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养以外,拓宽学生知识面也是必须的。学生知识方面的陌生感和欠缺感给他们的阅读造成种种障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能、审美体验和心智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更加容易”。

(五)还须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式地设计训练内容。

(六)我们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大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提前做一些铺垫的辅工作,如对教室的诗意布置,如课外编写舞台剧等等。

上一篇:“下水”作文——作文教学的法宝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动车保险实务专业课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