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化启示

时间:2022-07-08 02:02:29

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化启示

作者简介:郑宏秋,蒙古族,出生于1988年,辽宁喀左人,共青团员,辽宁大学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摘要: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伴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使得国内的农民日益陷入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之中。梁漱溟认为,只有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富强,然而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古国、农业大国,要在中国建立新的社会组织就应该从最广大的农村入手,建立真正符合人心性的新文化。

关键词:梁漱溟 乡村建设 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一直在全国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源远流长的封建文化也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然而,近代农业文明的“天朝上国”,被新兴的工业“蛮夷”打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旋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使得西方的文化、社会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怀疑、挑战。自甲午战争以来崇拜西方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审视西方文化,其中乡村建设派在西方文明的冲突中思索中国特有的救国之路。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衰落是因为:本土文化被西方外来文化破坏导致本土文化失调造成的,因此,要解决中国农民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创造全新的乡村文化,从文化再造的角度谋求中国政治上的出路。

(一)开展乡村教育思想

梁漱溟对农村进行文化改造的理论基础是“严重的文化失调”,他认为这不仅是中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原因,更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必须从文化入手。以文化为政治的根本,以文化谋求中国政治的解决,从何处入手呢?梁漱溟提出从乡村着手,开展民众教育。梁漱溟在农村开展教育农民的活动,用教育的方法改造农民,使农民具有崭新的面貌,其方式主要是建立农校。组织乡农学校能实现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这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于一体的组织。在乡农学校中,既能使民众享受充分的民主,又能为每个人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按照梁漱溟的设想,村学、乡学发展起来以后,不仅是个教育机构,而且是从中形成乡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梁漱溟主张建立乡村农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进科学技术,他认为中国的短处就是不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而西方的物质文明就是因为长期的科学技术的沉淀产生的。因此,他主张乡村生活的科学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外面的世界交流。

(二)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梁漱溟认为,乡村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联合有知识、有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一方面他积极创办乡农学校,另一方面他又鼓动知识分子下乡。梁认为,知识分子下乡有三大好处,一是为乡村扩增“耳目”,知识分子可以带来新的气息、知识;二是增添“喉舌”,知识分子特有的较敏感能容易地发现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关注;三是添“头脑”,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播者,可以为乡村带来新技术。“同时,知识分子下乡,与乡下人结合,对于知识分子本身也是大有好处的,他不仅能使在都市过剩的知识分子有一用武之地,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到知识分子‘为人之师’的社会”

(三)以农促工思想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走以农促工的道路。在他看来,中国不像西方国家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自清末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中国政治上的难题使中国的发展不能有一个全盘的发展战略而只能依靠按照现实的状况“一点一点地解决”。中国的工业受到严重的侵略势力压迫,相对来说侵略势力对农业的压迫要小很多,然而农业是最不能忍受破坏的,农业一旦遭到破坏就会连带工商业的破产萧条,中国几亿农民就会吃不上饭,并直接威胁到本就不稳定的上层政治,进一步引起中国社会秩序的动荡。因此最适合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是从发展壮大农业入手,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发展农业的短期目标上,而是以农业的发展带动工业进步,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工业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梁漱溟断言“ 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

现代化既是人类历史进化的方向,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梁漱溟既不把经济增长当成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也不认同于现存的现代化模式。不论是西方的还是苏俄的,他主张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民族的特点,坚持走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尽管由于其本身所存在许多理论上的误区,而不能把中国农村以及中国整个社会引向现代化,但他所提出的某些主张:要求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向农民传授知识、新技术,并与农民共同建设乡村的思想,以及在乡村建设实验中所揭示的某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化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笔者认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中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化意义就体现在其对农村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首先,教育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存在局限性,在后来的实践中宣告失败。但是,其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那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教育。美国农业教育家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而我国农村面临的现实是,劳动者的普遍水平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不仅在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在乡镇企业、建筑业和商业等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培养新型农民必须要发展乡村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的教育,使农业人口资源转化为巨大的优势资源。

其次,重视三农问题,塑造乡村文明。

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农村地区在中国占地广大,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乡村,乡村问题的解决关键在文化的重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神粮食,只有积极建设起来民族文化事业和传播民族文化,才能树立起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美好形象,才能提升本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巩固和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发挥人才战略在现代农村建设的作用。

当前,我们要进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文化和科技是关键,知识分子是文化和科技的载体和传播者。而农民也渴望现代式人才下乡,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知识分子送科技下乡,可以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实用技术的推广。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要有教育者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而这个教育者,正是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每年会选拔,但是,真正愿意留在基层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要实现农村的长久发展必须要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与知识分子完美结合。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梁漱溟没能真正完成由知识分子引导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但他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仍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只有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我们才能寻求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朱静辉:浅析梁漱溟乡村组织思想[J]文史博览2006(4)

[3]熊吕茂:从农业引发工业: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模式探析[J]长 沙 大 学 学 报2006(11)

[4]熊吕茂: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诠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9)

注解

①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②朱静辉:浅析梁漱溟乡村组织思想[J]文史博览2006(4)

上一篇:论如何有效处理高中语文练习 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