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时间:2022-07-08 01:57:17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于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它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课程优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1.坚持课程设置的“三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应考虑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人我们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吸收涵盖国外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应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这是高职高专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渗透。

3.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之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的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4.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或分解,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高专课程模式。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同时,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

二、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整合

1.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应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共开设了33门课程,再加上课外的选修和各种讲座,力求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适当的整合,增设了工程测量,热工测量课程,对于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增加运行与管理的内容与比例,加强供暖、通风、空调、制冷等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了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调整,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课时数有所减少。另外,也根据社会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了Auto CAD的教学内容。

2.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课程是直接为了培养学生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安装能力和设备运行管理能力。同时,一些基础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也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很大的关系,能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应用具有基础和工具的作用。例如:对于制图课改变为机械制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金属工艺学工艺学,增设了热工测量课,而把建筑设备施工、组织与管理拆分为两门课即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组织管理与预算。对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贯穿了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从学生一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直接接触到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相关企业的参观,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以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都尽量地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个知识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增加分析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训练。专业大型实验,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更新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接触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供了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三、与课程体系优化相关的几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都离不开教师。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制度,由专业带头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组织本专业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法的研究活动,负责本专业的教材建设等。

2.考核制度。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我们应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理论课程和公共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以百分制记分;实验实训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口试等方式以等级制记分,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或者,亦可将理论考核成绩与相应的实验实训成绩采用百分比形式(如30%:70%)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公共课程和条件成熟的专业课程应当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教学效果的好坏评判课程体系改革的得失成败。

3.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无机化学教学问题浅析 下一篇:成人学位外语水平统考工作管理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