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解释(三)中涉及的房产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7 09:57:44

婚姻法解释(三)中涉及的房产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便对这些新问题做了规定。其中对夫妻的财产关系有一些突破性规定,尤其是对房产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本文将针对房产问题进行初浅探讨。

关键词:房产问题 按揭贷款购房

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三))。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的讨论也随之而来。众所周知,婚姻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婚姻家庭中的人身关系,也包括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关系。司法解释(三)有大部分的条款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涉及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个人财产在婚后取得的孳息及增值收益的归属、善意取得制度、房屋权属等热点问题;对人身关系的规定较少,涉及婚姻登记瑕疵问题、亲子鉴定问题、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提起离婚诉讼问题、夫妻间的生育权纠纷问题。房屋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消费品之一,也是在婚姻家庭的财产关系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且其它财产问题设计内容较多,本文将仅对房产问题进行分析。

一、婚后父母购房产权归属问题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1]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有观点认为,解释三是对解释二的具体化,与物权法的理念是一致的,保护了产权登记方的利益。一方面,明显有利于购买一方,因为像如今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子女结婚父母往往会将倾注全部的积蓄用来为子女购房,如果离婚时一概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显然是违背了购房一方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初衷和意愿,实际上也侵害了出资购房父母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目前房价持续上升,人民的私有财产观念逐步加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婚率也在逐步上升,对于婚后父母为子女购房的事情之前的规定不是很明确,在判决的时候给法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司法解释三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后,使得购房的父母在赠与子女房产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中的财产问题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参考。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男方买房的情况比较多,这一条侵犯了女方的利益。虽然在现今的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已摆脱了男人附属品的地位,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在经济、教育等方面有些女性也已经大大超过了一些男性,女方买房的情况也存在,不过只是很少一部分。但主要还应当考虑,女方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是比男方要多的,尤其是生完孩子的妇女,她们对孩子的生育与抚养是要比男方付出更多的艰辛,理应得到更为特殊的保护,并在合理的情况下获得较多的财产利益。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居于首位的是夫妻间的身份关系,财产关系只是附庸于身份关系之中的,现在却只谈论财产关系,完全无视了婚姻家庭中身份的重要性,忽视了婚姻的特殊性,没有考虑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贡献,侵犯了妇女的权利,破坏了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二、婚前一方贷款买房的归属问题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规定:“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2]此款主要是按揭贷款购房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的热点问题,这也是本文将重点阐述的内容。

由于之前的法律对离婚时按揭房屋分割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各地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屡屡出现,此条款的出现便对这些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规定,明确了以按揭房屋首付的出资人为标准划分房产归属,使实践中的分歧有了统一的判断标准。然而这一条款是学术界和社会公众讨论最多,争议最多的。学者支持的观点主要是:“第十条保护了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引导人们不必担心个人财产因婚姻转化而为共有,同时引导夫妻婚后都要为家庭做贡献,不要企图借婚姻不劳而获,是情、理、法很好的结合。而且明确了要将房屋升值价值等补偿给配偶,体现了公平原则。同时,第十条的规定很好地与《物权法》结合,《物权法》规定了公示公信原则,要求不动产必须进行登记,并且产权人以登记薄记载的名字为准。夫妻用共同财产还贷只是在夫妻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改变房屋所有权的归属,这在理论上也是符合不动产公示原则的。”学者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如果仅仅机械地按照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作为划分按揭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或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标准,则可能出现对一方显失公平的情况。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关系是从属于人身关系的,要体现婚姻财产的特殊性。对于作为夫妻住房的按揭住房,必须从保证夫妻居住权的重要性来判断财产权,不能仅从财产本身的价值大小或来源考虑,在分割的时候应该体现实质公平。”[3]

纵观社会各界的观点后,本人认为虽然解释三对一方贷款所购房屋性质的认定的确使问题快速的得到解决,但是,从对夫妻另一方的权利保护以及家庭伦理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缺失的。《婚姻法》对夫妻的个人财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现代婚姻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但夫妻财产制毕竟与普通财产制不同。不能将婚姻等同于契约,双方在一起生活好像在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虽然解释三与物权法的理念趋于一致,但是没有考虑到婚姻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持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马克思认为,“婚姻是一种合乎伦理的制度。”[4]黑格尔也认识到了婚姻关系中伦理的重大作用,他指出,“婚姻本质上是伦理关系……至于把婚姻理解为仅仅是民事起契约,同样是粗鲁的。”[5]夏吟兰也表示,“尽管我们承认婚姻的契约性,但是我们也不能脱离婚姻的伦理本质。既然不能无视婚姻制度的伦理性,那么作为婚姻制度组成部分的夫妻财产制也必然要体现伦理性的要求。”从婚姻家庭伦理层面考察第十条的规定,其中的伦理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上一篇:基于开放实验室的三创人才培养研究 下一篇:浅谈黄瓜高产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