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马政概说

时间:2022-07-07 09:23:41

[摘要]马匹,是清朝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重要军事装备。如何保证马匹的供给,成为清朝统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入关之初,清朝通过茶马贸易、贡马、捐输马、市马等多种渠道采办马匹,但这并不能保证清朝获得充足、优质的马匹。为了拥有更稳定的马匹来源,清朝逐步在长城以北以及各八旗、绿营驻地建立起了大批官牧场,形成了由太仆寺、上驷院、八旗和绿营四部分组成的马匹蓄养体系。

[关键词]清代,马政,太仆寺,上驷院,绿营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6-0035-07

满族是典型的骑射民族,对马匹有着深厚感情。入关之后,马匹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它不仅是满族游牧骑射的伙伴,更是他们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重要军事装备。如何保证马匹的供给,成为清朝统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经历了入关之初的多渠道购马之后,清朝大力建设官牧场,形成了具有清代特色的马匹蓄养体系。

清初战事频仍,对马匹的需求量大。为了保证前线需求,满族统治者不得不通过多种渠道采办马匹。茶马贸易、贡马、捐输马、市马等,构成了清初官马的主要来源。

1.茶马互市

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因饮食习惯原因,蒙藏等民族对茶叶有着特殊的需求,但这些民族的居地并不出产茶叶,只能依赖外部输入。宋明两朝统治者便利用这一矛盾,进行茶马贸易。中央既可以通过对茶叶的控制换取战马,又可以以此牵制少数民族。所以在宋明两朝,茶马贸易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清朝入主中原后,出于对战马的需求,也实行茶马贸易。当时茶马贸易主要集中在陕甘地区,“陕西省设洮岷、河州、西宁、庄浪、甘州五茶马司及开城、安定、广宁、黑水、清平、万安、武安七监,岁遣御史一员专理”。此外,顺治朝还曾在张家口以西的河宝营与鄂尔多斯蒙古进行茶马贸易,在云南北胜州与藏民茶马互市。顺治、康熙年间,为茶马贸易较为兴盛的时期。以顺治初年陕甘地区的茶马贸易为例,便可见一斑。顺治三年(1646年),易马数额为1324匹,顺治七年增长到了2329匹,顺治十年,突破了3000匹,呈现逐年增长之势。大批易马被送往军营,或驰骋沙场,或镇戍边镇。例如,顺治十年六月,巡视陕西茶马御史王道新向清廷禀报:

臣履任四月以来,催到茶三十余万,中过马三千七十八匹。准督臣孟乔芳移会给过平西王五百匹,提督臣王一正一百四百五十七匹,督臣一百四十匹,分发临、兴、甘、延、宁、固六镇,洮、阶、固、红四营共一千一百八十二匹,见存七百九十九匹……

并称余下的七百九十九匹马“可给为入川之用”。

2.贡马、捐马、市马

贡马制度创自清初,进献者是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士,包括蒙古王公台吉、四川土司、甘肃唐古特七族以及青海、凉州番族等。例如,顺治十三年,“吐鲁番贡三百二十四匹”;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喀尔喀蒙古献驼马,多不可计”;四川各土司“例贡及折征马,各营少者一二匹,最多十二匹”,甘肃唐古特七族西喇古儿例贡马匹,“各营最多者八十二匹,少者递减至二三匹”。贡马进纳后,除少数上乘者选备皇帝御用外,大部分马匹交给各营使用。

捐马是指蒙古各旗王公台吉等贵族按例捐输的马匹,清政府会根据马匹数量予以记录、加级、加衔等。例如,“初内外蒙古部多贵戚,每征伐,争先输马驼,汉唐以来所未有也。康熙初,察哈尔亲王、郡王、贝勒等,闻三藩叛,各献马匹佐军”。市马之举,开始于清朝入关之前。早在太宗时期,清朝与蒙古的市马贸易便十分频繁,经常委派商人购买或换取蒙古马匹。清入关以后,市马作为官马的重要补充,被保留下来。因口马善于驱驰,清朝便下令“各省营驿及驻防标营马匹,向例俱令出口采买”。

茶马贸易、贡马、捐输马和市马等多种渠道,构成了清初官马的主要来源,以共同应对战事等官方用度。然而,这种多渠道筹措官马的方式,并不能保障清朝获得充足、优质的马匹。仅举几例,便可见一斑。首先,以清代时开时禁的马禁为例。从顺治五年起,清朝便对马匹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内地推行马禁。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清军迎击准格尔部,康熙出塞亲自指挥作战。九月,清政府以“既不便民,马亦稀少”为由,采纳兵部建议,“弛养马之禁,听从民便”。但随着战事阶段性告一段落,清朝又重施马禁,即“一应马匹永行禁止宰杀货卖,交与步军统领及五城司坊官察拿”。可见,当时开放马禁的真正意图,并不是“便民”,而是战马供给不足,不得不允许民间养马,以缓解马匹紧张的状况。

再来看一则战争中筹办马匹的案例。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再度燃起战火,扬言大举进犯。康熙决定主动出击,开始积极备战。短短三个月内,清朝连续下达多道命令筹办马匹。是年六月,清朝以“额茶三十余万篦,可中马一万匹”,并以“茶马事关紧要,著遣专官管理”。是月,康熙帝又发上谕,“遣师中等往蒙古诸旗购马,归化城、科尔沁各二千匹,余定额有差”。九月,又下令“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不出征者,应各出马驼资助”。同时,还号召“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各巡抚文武大小官员,愿急公捐马驼者,皆定例议叙,罪人内有愿急公者,亦准其捐马驼赎罪”。

清朝于同一时段通过茶马贸易、市马、宗室献马、官员捐马等途径置办马匹,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是当时存在战马不足的问题;其二是以上任何一种渠道,都不能独立承担大规模用马的需求。而上谕中出现的“紧”“急”等字眼,表达了清政府对战马的迫切心态。更堪忧的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马匹,其质量并不理想。因马匹质量不佳,康熙连续革退了两位兵部大员,即康熙三十五年四月,“以兵部送至军中马匹赢瘦,革兵部左侍郎朱都纳职”;八月,以“办理兵丁需用马匹疲瘦”,革兵部尚书索诺和职。

此外,这些置马渠道还不稳定。上述渠道几乎都掌握在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手里,清朝处于被动地位。一旦清朝与蒙古等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或少数民族政权内部出现问题,清朝便可能无法如期获得马匹。以吐鲁番国进献贡马为例。顺治十三年,吐鲁番贡马324匹。随后,因“臣国变乱,不能如期进贡”。

总之,入关之初清政府采用多渠道置马的方式,并不能保证充足、优质且稳定的马匹供给。因此,清政府需要一个更可靠的官马来源。

随着中原统治的稳固,尤其是蒙古人归附清朝之后,长城南北连为一体,清朝在长城以北以及各八旗、绿营驻地建立起了大批的牧场,形成了自己的马匹蓄养体系。

清朝的马匹蓄养体系分为太仆寺、上驷院、八旗和绿营四个部分。其中,太仆寺和上驷院养马,是中央行政衙门经办的畜牧生产形式;八旗和绿营养马,是由地方军事衙门开办的。

从组织结构上讲,太仆寺、上驷院、八旗和绿营牧场都是采用二级管理体制,即上级主管部门和具体经办部门。主管部门负责督导牧养、考核赏罚、查核奏销等事务;经办部门负责与马匹直接相关的蓄养工作。二者各有分工,共同保证官方马匹蓄养体系的运行。

1.太仆寺

太仆寺,始设于北齐,历代皆是管理车马畜牧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顺治元年,清朝初设太仆寺,当时并无专署,附属于兵部的武库清吏司,负责贮存直隶、山东、河南、江南等地方的征马价银,岁终复销。当年,十二月裁撤,所管马价本折钱粮归并户部。顺治二年正月,太仆寺复设,仍附于兵部。顺治年间,太仆寺一直经管马价银,鲜有作为。直到康熙九年,接管兵部的大库口外种马二厂(后改称为左右两翼牧场)后,太仆寺地位提升,成为掌管马政的重要机构之一。雍正二年(1724年),太仆寺从兵部独立出来,建专署办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改革官制,太仆寺被裁撤,其所掌事务并入陆军部。

需要说明的是,太仆寺主管牧场为左右两翼牧场,初建于顺治年间。左翼牧场位于张家口东北的喀喇尼墩井。右翼牧场原在张家口西北的齐齐尔汉河,后东移,分为骒、骟两马厂,骒马厂在独石口外商都河南,骟马厂在张家口外布尔噶苏台河西北。左右两翼牧场的面积,在清代众多官牧场中是比较大的。嘉庆年间(1796~1820年),左翼牧场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70里右翼骒马厂东西长120里,南北宽80里,骟马厂东西长70里,南北宽50里。

作为主管机构的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卿,额设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三品。副长官为少卿,亦设满、汉各一人,均为正四品。卿、少卿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两翼牧场之政令,督课马匹的孳息状况,对官兵进行赏罚、训诫。太仆寺的内设机构,主要有左、右二司与主簿厅。左、右二司所设职官相同,均有员外郎二人、满蒙主事二人。左司主事掌管驮载幔城、网城之驼只右司主事负责勘查马匹盈亏情况以及定期印烙。主簿厅设满主簿一人,掌管太仆寺章奏文移及档案事务。嘉庆年间,太仆寺将左右两翼牧场的管理权下移给察哈尔都统“就近统辖”,遇事咨明太仆寺办理。

左右两翼牧场经办部门的最高设官为统辖总管,统辖左右两翼牧场事务,由察哈尔副都统等兼理,其下设管理和保卫两个系统。其中,管理系统为两翼各设总管一人,正四品;设骒马群、骟马群翼领各一人,正六品;设骒马群协领四人,骟马群协领一人,八品海群设牧长、牧副各一人;骒马群每群设牧丁十人(雍正八年减为八人),骟马群每群设牧丁十二人慷熙三十三年增为十四人)。保卫系统是两翼共设副管一人,正五品:各设防御一人,正五品;共设晓骑校三人,护军校八人,护军三百一十四人。统辖总管率领副管、防御、晓骑校、护军校、护军在厂内捕盗。各官员缺均依递由以下员缺内拣选。除“统辖总管以外,官兵皆用察哈尔”。

为了保证牧场马匹良好的生殖繁衍,清朝对左右两翼牧场实行阶段性的督查和赏罚制度。每年春天,太仆寺要派满堂官一人,赴口外查验并骟割马驹;秋季再赴口外,将已经骟过的三岁之马驹拨入骟马群。太仆寺每年春天还要派遣员外郎至牧场稽察马匹孳生倒毙情况,并将训练、调教完毕的马匹逐一印烙,秋季再赴口外验视马匹的肥瘠情况,对印烙模糊的马匹重新补烙。每三年,太仆寺会奏请专人前往牧场对所有骒、骟马群均齐一次,将此三年原牧、新添、调拨、现存马数呈报,知照兵部查核注册。除了定期派出大员前往牧场稽查验视而外,清政府还对牧场所在地方的军政大员有所要求,即“太仆寺左右两翼牧场孳生马匹由察哈尔都统每年查验一次,将牧场用存马匹数目造册送部备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奏准太仆寺“两翼牧场添派察哈尔侍卫一员、大门上侍卫一员、上驷院侍卫一员,专司稽查”。

另外,在均群的基础上,清朝对司牧官丁进行赏罚。额定孳生比例为3:1。于孳生额数外,多至160匹者为上等,80匹以上者次之,80匹以下者又次之;其于孳生数额内,少至100匹以上、50匹以上及50匹以下者,亦分三等,对牧长、牧副、牧丁加以赏罚。牡马群以在场见牧之数区为十分,视其训练及毙损之多寡,对牧场协领以上官员进行赏罚。协领以下所赏之物为毛青布,所罚之物为牲畜;翼长所赏之物除毛青布外,增加了羊皮缎袍等物,所罚之物亦为牲畜总管和统辖总管的赏罚措施为行政上的鼓励和制裁,即加级或者罚俸、免职等。此外,协领以下官丁,还有不同程度的鞭挞惩罚。

2.上驷院

上驷院是清代专为皇家管理马匹、车辆的中央机构,直属于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上驷院的前身是明代二十四衙门中的御马监,康熙初年称之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改名为上驷院,成为内务府“七司三院”之一。宣统三年(1911年),清帝逊位,因《优待皇室条件》,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及其下属上驷院得以保留。1924年,随着清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内务府及上驷院被裁撤。上驷院主管牧场有盛京的大凌河牧场,设置于顺治八年;多伦诺尔厅东北的达里岗崖牧场,设立于康熙三十九年;独石口外之北的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设立于顺治年间。

上驷院设官及所管事务与太仆寺较为相似,设院卿二人,正三品,掌管在京内厩外厩及边外各牧场之政令。内设院堂及左司、右司。院堂设郎中一人,主事二人,委署主事一人,笔帖式八人。左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侍卫各二人、主事一人,负责牧场马驼的均齐和赏罚。右司设侍卫、员外郎各二人,主事一人,掌管马厩、牧场的草料以及官员的俸禄。值得一提的是,上驷院还设有兽医等员缺,专门治疗马驼疾病。太仆寺等其他马政机构均无此设置。

上一篇:王正伟考察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 下一篇: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