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时间:2022-07-07 08:40:40

基于熵值法的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摘要: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量大、容积率低,已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制约。以河北省136个县(市)的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对象,以县域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探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并举的节约集约用地路径,采用熵值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对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体上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高,但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多学科融合,在景观水平上进行整合;强化理论研究,构建合理的配套体系等在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中亟待解决的相应课题。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熵值法;评价指标;路径选择;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66-05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Intensive Conservation Land Us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A Case of Hebei Province

ZHAO Jiao-jiao1,LIU Yuan-fang1,ZHANG Chang-chun1,LI Xin-wang2

(1.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20,Hebei,China;

2.General S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Hebei provinc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large amount of per capita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low volume rate.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d rural settlements from 136 counties(cities) in Hebei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entropy method and multivaria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was not high, but the situation was improving in Hebei province. Issues to be solved urgently were proposed such as developing rural residential intensive land conservation standards,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under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landscape-level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ing matching system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in rural settlem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 saving and intensive land use; entropy method; evaluation index; path selection; Hebe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GL039)

作者简介:赵娇娇(1987-),女,河南济源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电话)15103327202(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张长春,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法学研究,(电子信箱)。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而其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需求而言的。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这种消耗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而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自身的稀缺性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1]。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但由于国情所致,必须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所谓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就是在用途合理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和集约。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性工作,其评价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更需要有合适的评价方法支撑[2]。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节约集约用地,不但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的根基。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粗放利用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3]。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紧凑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综合化、土地产出的高效化等方面,制定指标要有预见性和指导性[4],而且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所建指标体系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的系统功能[5]。

农村居民点是指建制镇以下农村居民的聚居地,一般可分为农村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即建制镇以下居民点[6]。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区域发展适度规模、使区域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1,7,8]。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土地总面积1 886.67万h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14位。人均土地面积2 800.00 m2,在全国排第六位。全省山区土地面积1 140.00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4%。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最多,占建设用地的86.9%,居民点占用耕地数量仅次于河北省工矿用地,排第二位,全省居民点人均占地达186.90 m2,远超过规划指标。2008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179.42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5%,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98.73万hm2。全省人均建设用地253.33 m2。从建设用地结构看,城市用地大幅增长,河北省建设用地仍以农村居民点占地为主,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的55.0%,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也大大超标。河北省农村中存在不少“空心村”,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1]。据统计,1996-2008年这13年间,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共增加33 225.11 hm2,年均增长2 768.76 hm2。2008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已达179.65 m2,远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120~150 m2)。为此,河北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评价研究非常必要,通过评价研究找出影响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的因素,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促进节约用地,走出一条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河北省省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136个县(市),位于北纬36°05′-42°37′,东经113°11′-119°45′,土地总面积1 886.67万hm2。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渤海之滨。地貌有高原、山地和平原,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49.5%和41.2%,海拔高度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北部为燕山山地和张北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相接,成半环形环抱河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0.3~14.0 ℃;年平均降水量350~815 mm。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河北省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大,用地分布不均匀,占地面积大,住宅空置、废弃现象严重。根据统计,200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占地987 297.91 hm2,建设用地总面积1 794 201.87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为55.03%。根据测算,河北省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79.65 m2,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150 m2的最高限额。2010年底,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20 19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958元,人均居住面积32.2 m2。人均居民点建设面积严重超过《村镇规划标准》的最高限额150 m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是河北省建设用地整理的重点区域[6]。

1.2 数据来源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受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程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河北省136个县(市)为评价单元,考虑到各评价单元的实际情况及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河北经济年鉴》、2008年《河北省土地调查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广义上包括以下内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紧凑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综合化、土地产出的高效化等方面,因而制定指标要有预见性和指导性。为了使所选取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河北省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根据该省的实际情况及数据获取情况,依据整体性和层次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独立性等原则选取了10个评价指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2,8]。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内涵界定为基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合法、高效为出发点。土地投入程度是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通常其投入量越大,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就越高。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是单位面积农村居民点土地的经济投入情况,单位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数反映了单位面积土地劳动力投入状况,这两项指标值越大,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就越高。

土地利用程度直接反映了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是否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利用程度越大,说明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以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地均乡村户数和人均住房面积这3个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情况。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是负向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

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是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单位面积农业社会生产总值和单位面积人均GDP反映了农村居民点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这3个指标值越大,表示土地的产出程度就越高,同时也体现农村居民点土地得到了节约集约利用。

基础设施完备度是指农村居民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如道路密度,考虑到本次数据的可收集性,本研究基础设施完备程度选取了自来水普及率和电信普及率这两项指标。自来水普及率指自来水受益村和整个县(市)农村居民点户数的比值,电信普及率指通电话的村和整个县(市)农村居民点户数的比值。基础设施完备度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有效因素,基础设施建设越好,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就能得到越好的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应也就越高。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来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熵是一种不确定的度量,熵值法计算出来的指标权重既符合客观事实,也可以反映各指标数值变化差异程度,此差异程度用差异系数(gj)表示,gj越大,则该指标在此评价中的作用就越大。本研究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而得到综合评价值的方法[9]。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结果

评价是以县域农村居民点作为评价的基本单元,通过利用熵值法对河北省136个县(市)的10个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熵值、差异系数、权重的确定(表1)。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得到各个县(市)的综合评价值,为了使所得结果便于观察,将各县(市)的综合评价值同时扩大了100倍,具体结果如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顺序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基础设施完备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这4个因子中,土地利用程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农村居民点是否节约集约用地,土地产出程度和土地投入程度在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完备度在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中所起的作用最小。

从表1还可看出,在这10个评价指标中,对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影响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地均乡村户数、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单位面积人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数、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自来水普及率、电信普及率。

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地均乡村户数这3个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程度,是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的首要选取指标。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和单位面积人均GDP在土地产出中所占的权重也很大,说明积极有效地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也是解决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方法[10]。

2.2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分析

2.2.1 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将河北省136个县(市)的综合评价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平均值为7.395 1,其中有94个县(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平均值,占总数的69.1%,大于平均值的县(市)个数仅占总数的30.9%(表2)。说明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还有提高的空间和潜力。

2.2.2 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差别大 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标值越大,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大。由表2可知,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差别大,最小的为张家口市的康保县,综合评价值为2.021 3,说明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最低;最大的为迁西县,位于唐山市,其综合评价值为38.521 9,说明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最大。

2.2.3 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将河北省136个县(市)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分为3类(表3),综合评价值小于平均值的为粗放利用;介于一次平均值和二次平均值的为适度利用(本研究将大于一次平均值的所有综合评价值再进行一次平均得到的数值为12.385 2,这个过程称为二次平均);大于二次平均值的为集约利用[11]。

由图1可知,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粗放利用的县(市)数为94个,占总数的69.1%。适度利用的县(市)数为28个,占20.6%。集约利用的县(市)数为14个,占10.3%。表明县域农村居民点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较大,而其县域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集约利用属于Ⅰ级区,主要包括唐山的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和唐海县;秦皇岛的宽城满族自治县;承德的兴隆县和滦平县;廊坊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石家庄的井陉县、鹿泉市和栾城县;以及邯郸的涉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环北京、天津地区以及省会石家庄的周边,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但耕地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点不能随意扩张,所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

2)适度利用属于Ⅱ级区,分布在唐山的乐亭县,秦皇岛的抚宁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张家口的崇礼县和怀来县;廊坊的永清县和霸州市;保定的阜平县和容城县;沧州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石家庄的平山县等12个县(市);邢台的内丘县、沙河市和清河县;以及邯郸的武安市、广平县和邯郸县等。这些地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耕地资源也相对有限,因此对土地的利用都为适度利用。

3) Ⅲ级区的县(市)属于粗放利用,分布于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地3种地貌形态都有,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耕地投入产出程度也较低,因此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属于粗放利用。

3 研究展望

本研究借助熵值法研究了河北省136个县(市)土地利用程度,并对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了评价,以县域农村居民点作为评价的基本单元,通过对河北省136个县(市)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程度对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产出程度,所以要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发展农业,才能更合理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程度。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以粗放利用为主,占全省的69.1%;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主要分布在环北京、天津地区及省会石家庄周边。为此,制定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3.1 制定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农村宅基地在农村居民点的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可以控制宅基地的用地面积。河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颁布的《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人均耕地不足1 000 m2的平原或者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200 m2;人均耕地1 000 m2以上的平原或山区县(市),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233 m2;坝上地区,每处宅基地不得超过467 m2。由于制定时间偏早,再加上近些年河北省经济、城市化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变化,现行的《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需紧密联系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3.2 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不同节约集约用地等级(Ⅰ级、Ⅱ级和Ⅲ级)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地用地。河北省可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即对现有利用率不高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要求和规定的宅基地标准,填实“空心村”或按规划建设“中心村”,并把腾置出来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复垦为农用地。通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整理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

3.3 加强多学科融合,在景观水平上进行整合

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制定符合农村居民点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措施,把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与农地整理、村庄规划、小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景观文化有效保护结合起来,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4 强化理论研究,构建合理的配套体系

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并不是一般的农地整理,涉及到农村聚落地理、区位理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乡村生态学、宅基地转型等理论,因此,应强化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研究。同时,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多集中在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层面,而相应配套制度的改革也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为此,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目前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其产权不明晰,宅基地不能流转,农民和集体的利益驱动受到限制。因此,需强化理论研究,为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构建合理的配套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殿茹,李献士,王永彪.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经济师,2007(3):279-280.

[2] 常 青,王仰麟,吴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26-31.

[3] 马巨革.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39-45.

[4] 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9-65.

[5]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1.

[6] 张清军,曹秀玲,鲁俊娜.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312-317.

[7] 刘 勇,吴次芳,杨志荣.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68-73.

[8] 李 昕,曲晨晓.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6):684-688.

[9] 姜志翔,马才学.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5):55-56.

[10] 李 倩.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 赵 丽,朱永明,付梅臣,等.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235-242.

上一篇: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将在青岛举办 下一篇:婚姻持久的秘诀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