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怎能为炊?

时间:2022-07-07 03:50:31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和表现主旨的基础。材料选用的好往往会赋予文章鲜活的生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切合主旨、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而要获得这样鲜活的材料,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基于以上实际问题,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凭借教材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名家名篇和优秀作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是训练学生写作的“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比如对于传记类的文言文,我们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更加注意其中的人物,可用在哪些立意方面的作文中。甚至于每篇课文的作者,比如司马迁、苏轼等,他们的经历、遭遇、品格、精神等方面就可以写“挫折”“坚持”“追求”“选择”等话题的作文。课文的主人公或者作者都是我们作文时很好的材料,关键是学生能否把他们积累下来,并灵活运用。对于论说类的文体,如《劝学》、《师说》等,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的名言警句为论据证明观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主题相结合,进而加以延伸、拓展,就会成就一篇不错的文章。

二、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得广泛,作文精选、名著欣赏、散文名篇、报刊杂志等等,广泛的阅读让作文写作的材料库丰富多彩,材料多了,写作的思维自然就打开了,比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位考生写了“爱因斯坦记忆移植之后”的情况,也有位考生全篇写了“堂·吉诃德复活”。这不都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结果吗?

三、功在文外

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要真正写好文章功夫就在平日的生活之中。“事事留心皆学问”,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报道的新闻大小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素材的来源。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在写作时,稍一联系话题,调动相关的新闻报道、影视节目、生活见闻等材料,就不愁作文无从写起,无话可说了。

四、课前演讲

记得我在高中时,语文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要求我们每节课利用课前3分钟举行演讲活动。演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或是人生经验。当天要演讲的学生,他必须自己去搜寻材料,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动”起来的机会,听演讲的其他学生,可以从演讲的同学那里得到现成的材料,有自己的感受或体验。所以,这短短三分钟的演讲,作用不可小视。

五、旧中翻新

传统的写作材料,也就是学生在作文中常写的父母亲情,同学友情,并不是说不可以写,而是说要写出新意,写出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同学们敢于打开心扉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动,对于这一点可以采用“以心换心”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深藏内心的一份感动,也可以读读班上写亲情友情较能感动人的范文,去感染其他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文章打动别人。正如升级专家王岱老师所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生活的装饰,它就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是好文章。

同学们,我们不该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才感慨无话可说,“无米怎能为炊呢”?我们应静心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为炊之米”,如何积累更多的“好米”,有了米才能做出香气四溢、晶莹软糯的白米饭啊!

上一篇:让课堂预设返璞归真 下一篇:探究式中考复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