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时间:2022-10-18 02:57:28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对比教学;诗歌;李白;杜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57—01

回眸整个灿烂的唐诗星河,最耀眼的星辰是“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探究他们生活的时代,李白生活在开元,即所谓“盛唐”时期。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前后相差也不过数十年,但两人诗风却完全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心路历程、出生背景、政治理想等来揭示其作品风格形成的深刻原因。

心路历程不同

开元盛世,天宝年间的烟尘之中,谪仙人的豪放飘逸弥散在整个时空中。他行踪飘忽,惊鸿一瞥。他在《行路难》里长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狂歌痛饮,仗剑远游。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放任自流,沉溺堕落。他一生都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屡次用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尽管诗人一生际遇坎坷,仕途失意,始终未能实现他运筹帷幄、掌管经济、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他内心世界拔俗不群,遗世独立的特点使他继屈原之后,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流。

而在同时代,“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一路颠沛流离,呕心沥血。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尽管如此,他仍将笔触伸向腐朽的统治集团上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饥寒交迫的境况下,他也曾经想隐退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然而他亲眼看见了胡人的屠杀掳掠,并和人民一起感受国破家亡,他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变化。他的一生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一生,他的种种遭遇历程注定了他风格的“沉郁顿挫。”

出生背景不同

我国古代从汉唐以来,就开始奉行“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工商走卒,在封建典制和文化意识中,乃是不耻之业。因此,商人虽然有丰厚的家资,但因为其所处社会地位较为低微,所以这样的家庭不可能礼教森严,生活呆板专一。李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封建礼教不是他受的唯一的教育,还有“六甲”和“百家。”因此,他的才能和生活情趣是多方面的。“十五观奇书,作诗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他在十五岁的翩翩年华中,是明朗健康、多才多艺的。这为他豪侠浪游、潇洒不拘的性格打上了最初的烙印。所以他向往成就功名,却不屑于像一般文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他去国怀乡,仗剑远游,企图一鸣惊人,一飞宏天,走“终南捷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杜甫则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在这样一个世代诗书、礼教森严、门阀讲究的家庭中,他接受的就是来自儒家的道德礼制教化。他不可能让其他的“游”、“侠”、“道”根植于他的灵魂中,他“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这为他以后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理想不同

李白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而后功成身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天真的诗人后来才明白这种供奉翰林的殊遇与他“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实在相距太远。他是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政治理想破灭,他只有离开京都的繁花似锦,但他内心对京城的眷恋是溢于言表的。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时刻注意在艺术创作和人格修养上不断完善自己,李白的经历说明他是一个有着“本我”型性格天真的诗人。他的创作是其“本我”天性的动机。因而,他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根本不可能同杜甫的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同。他的潇洒、飘逸是与生俱来的。

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则是通过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入仕,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他走的是读书入仕的道路,他有着一颗傲然不群的心。政治生涯的失意及由此带来的物质困乏使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政治性加强。他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杜甫的一生,是艰难困苦的,也是名垂千古的。他的沉郁顿挫和忧世伤生也是发自生命本质的。

通过以上的比较充分说明了造成这两位伟大诗人诗风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此为最贴切的评价。而我们在教学中了解了这些原因,则更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老课新教 常教常新 下一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