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下“两会”报道创新边界研究

时间:2022-07-07 11:21:55

全媒体视角下“两会”报道创新边界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变革打破原有媒体形态,促使媒体形态彼此借鉴寻求突破。地方“两会”报道,是检验不同形态的媒体创新成果的平台。对于大部分遵循新闻规律,导向正确,并借助新技术创新表达的新闻作品,传播效果良好;但也有部分媒体一味求新求量,违规越矩,产生不良影响。“两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要求媒体的创新须遵守规律和规则,厘清创新边界,有助于媒体更好的创新。本文旨在通过外部监督和自预两个角度,来规制创新边界。

[关键词]全媒体 两会 创新边界

一年一度的“两会”,对媒体而言既是必答题更是竞技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媒体的形态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两会”对媒体的呈现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数据、漫画、移动端专题……全媒体的报道形式让两会更接地气。然而有些媒体没有把握好创新的边界,在报道上过于娱乐化,将所谓花边新闻通过新技术予以放大,虽然带来了点击率,但产生了负面效应。“两会”作为严肃的政经大事,其报道的创新边界必然要明晰,这样才能让报道既接地气,又不至于带来不好的影响。

一、地方“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越来越快捷,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平台也越来越多。这种广泛的交互性,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地方“两会”报道考验的是一个区域内各种媒体形态在面对同样的素材时,如何创新如何出彩。“两会”的素材多偏向于时政和民生,需要不同的媒体去进行网络化表达改造,需要通过新技术手段予以可视化呈现。但是,创新的同时,不能越矩,更不能没有自我约束的随意解读。

1.地方“两会”的特殊性及其创新需求。

地方“两会”是地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富矿,其社会关注度高,加之入会代表、委员又大多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大家聚集在一起,对于不同的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思想的交锋会对地方政务施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能到达现场,想要第一时间了解所在区域政策动态、民生福利、发展趋势等,就需要媒体这个重要的纽带。

“两会”报道与其他的报道形式有着规律上的一致性,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两会”报道的创新边界设定的可能性。

地方“两会”的突出特点就是其政治性和重要性。地方“两会”是总领地方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其政策性文本、制定的地方法规等都有自身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这些严肃的程序,是不允许媒体在报道中任意改变的。其重要性体现在,地方“两会”的召开,往往决定了区域内百姓未来生活的大致走向,因利益相关性,其受到的关注度极高。政治性和重要性要求两会的文本更专业,很多词汇简短却内涵丰富,这也正是媒体需要去下功夫的地方。

地方“两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固定性。对地方媒体而言,“两会”召开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会议的流程也基本是相同的,这一点与突发事件截然不同,这就给媒体腾出时间,不用把时间浪费在程序方面,而是把更多精力在内容上进行策划。

过去地方“两会”报道以传统媒体为主,往往采取的是单向传播,把内容选择性的摘编,内容略显单调。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都开始思考如何做出更接地气的“两会”新闻。现在的报道,更加注重以用户为核心,还兼顾传播效果。

2.地方“两会”在报道上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4G手机、网络直播、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数据、漫画、移动端专题等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出现,让地方“两会”报道给用户带来新鲜体验,甚至一些新的技术平台自身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以2015年湖北两会为例。湖北两会会务组还批准荆楚网、长江云等新媒体在主会场洪山礼堂架设访谈室,围绕网民关注热点,邀请代表委员、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接受在线访谈,让广大网民有机会“直面”代表委员。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推出湖北手机报、动向新闻客户端、楚天尚漫、网络新舆情、云图航拍、大楚网、文谷网等组成的新媒体矩阵集中亮相,推出“两会”专题、图说新闻、数据新闻、漫画新闻等网民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报道。

传播路径上,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努力实践网络表达改造创新。针对湖北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这个主题宣传重头戏,荆楚网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改造成互动小游戏,寓教于乐,参与度高。此外,该网官方微信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策划了万元“红包雨”活动。将从“两会”上获悉的政策利好,趣化为党和政府送出的“政策红包”,引来10多万人参与。

3.全媒体时代“两会”报道出现的越矩现象。

虽然两会的全媒体创新让严肃的政治话题变得更接地气,但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的越矩现象更应该引起重视。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有些媒体一味求新,在严谨性上考量不够,甚至出现了导向偏差。其二就是一些媒体为博眼球,假借新的技术手段,过于关注“两会”中某一些细枝末节,将无关紧要的事情放大。

新闻宣传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信息,然而有些媒体过去追求传播的量而忽略传播的质。尤其是自媒体,受众多,管理上受到的干预较少,但为了在全媒体阵营中突出重围,获得较大关注,往往也会主动参与到“两会”报道中,这种积极参与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自媒体平台数量庞大,其中一些群体不关注两会“干货”,而是将代表、委员的穿戴进行可视化盘点,还有过分解读代表委员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观点,搅动舆论,或者搞花边新闻,甚至编段子恶搞。还有甚者利用抓取技术,把几家媒体的作品盗用,再拼凑新内容进行推送等。

二、“两会”报道设立创新边界的必要性

地方“两会”是总领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的政经大事,与区域内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及其广泛关注度决定了其报道上的创新不可任意而为。任何领域内的创新,都是自由发挥和必要限制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为保证创新行为能在既定界域内进行,就有必要设定一定的边界,从而保证创新的有效性。

地方“两会”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语言创新,表达形式创新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即把“两会”的重要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就整个新闻行业而言,一直都处于创新突破阶段,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各个媒体形态都在试图创新,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

譬如技术创新,媒体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可以将原本高大上的“两会”内容进行转化,或者按照新闻规律或者相关的规范,来进行再创作,以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再者就是语言创新,很多网络语言或者新词汇会让“两会”作品变得俏皮,具有可读性。但是有些内容就不能滥用或者强行使用网络语言。譬如一些高度概括的政策类词汇,就不能用网络语言进行替换,容易产生戏谑的效果;而形式上的创新,则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小游戏,也可以是动漫,甚至沙画等,通过灵活的形式来服务于内容传播。

媒体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必须进行预估,如何预估,就需要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规则,就是创新的边界。为地方“两会”报道设立创新边界非常必要,创新没有边界,成果自然也没办法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适用。所以,为创新制定规则,才能将创新引向正确的方向,进一步释放创新的活力。

三、创新边界理论对媒体融合的助益及路径

创新边界是指遵从新闻规律新闻行业发展规律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任何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是为彰显新闻内在价值服务的。创新边界理论强调的是尊重新闻发展规律,增强有效探索,而不是盲目求新。在“两会”报道中,创新是必然的,但如何选择,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外部监督与自预。

1.外部监督:从源头上确保创新的有效性。

(1)新闻主管单位完善相关制度

目前从新闻行业的整体环境来看,新闻主管单位主要管理和服务对象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自媒体的管控,还涉及的较少。一方面是自媒体数量较多,即便有越矩行为,也很难被一一发现。再者,自媒体具有天然的自由性,对于内容的生产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很难给自媒体制定一套通用的规则。但这并不妨碍新闻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或者督促自媒体平台创建者出台一些行业内的规则。

“两会”的召开,对于新闻主管部门来说,更是一次大考,除了引导各种形态媒体积极创新,传递“两会”好政策、好声音、好消息等之外,还应该加强监管,不能让缺失监管的媒体恣意妄为,假借创新去违规,甚至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2)引入第三方监督开通举报通道

鉴于现在媒体样态的多样化,分级管理势在必行。在新的管理机制还未完全成型之前,整个新闻行业就应该高度警觉,加强行业自律。而新闻主管单位还要引入第三方监督,即发挥广大受众的力量,来加强对不容易监控,或者对很难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媒体形态,接受举报。因为媒体的生存依赖于受众,受众接收讯息即发现问题,比技术抓取更直接更快捷。

地方“两会”报道时,往往都有会务组,仅仅靠临时组建的为数不多的人去监管整个两会期间多种媒体形态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三方监督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受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还会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监督工作中,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不符合新闻规范的,不符合正能量的作品,都无法逃过受众的眼睛。

2.自预:在新闻实践中探索形式的新颖性。

(1)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和灵活的激励机制

在新闻实践中,除了制度保障,还需要政策引导。地方“两会”报道需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于每一届两会中出现的新的技术,新的报道成果等都应该予以奖励,旨在鼓励不同媒体积极参与创新,也为后续的传承提供动力。

(2)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队伍引领新潮流

培养优秀的全媒体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也需要媒体形态内部去自预,构建一套适合各自媒体形态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从而才能做出既符合主旋律,又接地气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迟明泉:《从两会的新闻报道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科技传播》2015年第8期

[2]杜涛、方艺芬:《两会报道新媒体应用观察》,《青年记者》2014年5月下

[3]黄h、冯文雅、于子茹:《新媒体两会报道路径:从崭露头角到大放异彩》,新华网,2014年3月12日

[4]袁舒婕:《犀利、丰富、俏皮――e世界无死角看两会》,中国新闻出版网,2014年3月18日

(荆楚网)

【网友热议】

伍佳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两会的报道已经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变为全媒体立体、互动式传播,媒体融合趋势势不可挡。而在新的传播方式汹涌而至之时,全媒体视角下地方两会报道的创新边界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两会”一年一度,对媒体来说是规定动作,是可预测的重头戏,也必然是竞技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形态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两会的报道形式也是越来越“新”。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数据、漫画、H5……全媒体的报道形式无疑让两会更更好看。

陈艳:过去,总编室先定出一整套宣传方案,然后记者按照安排去采访。今年也是按这个形式来,但是安排得更细致,包括话题的选择,甚至小到标题。相比往年,我们加大了深度报道的篇幅,就两会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挖掘,还有,对两会新风的报道,比较活泼,每天一至两篇。两会新风基本是现场随机发现的,没有提前预定。新媒体可以比传统媒体挖掘更多,因为没有版面限制。两会毕竟是最大的政治盛会,报道还是要以正能量为主。

朱哲:传统纸媒报道两会一般是固定模式,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开幕当天社论,大会开幕消息,代表委员审议,主要领导参加代表团审议、代表团聚焦话题、零星加上委员代表的观点,一直到闭幕式,刊发领导讲话等一顺下来。报社编辑部开会总会强调,先把规定动作做好,不要出错,特别是程序性报道。诸如主席团N次会议,政协委员议政发言。

中国记者杂志社梁益畅曾经对此写过一篇《从两会报道看传统媒体谋变》,采访了五家媒体,通过分析,展示传统媒体在2015全国两会报道中的着力点和接下来的突破方向。人民日报社以“中央厨房”为试验田,为改革投石问路。新华社采用大量新技术助力两会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两会练兵媒体融合,机制改革即将登场。郑州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矩阵的力量。《新京报》大胆尝试媒体融合,传播创新亮点纷呈等。

罗莎:现在是在互相学习了,纸媒的严肃,网媒的活泼有整合的趋势了,以前对两会的印象比较深的基本是,美女委员啊,美女记者啊,比拼这些,去年以来,感觉比拼报道的形式多了,除专题以外,图说H5轮番上阵,感觉两会的报道看得下去了,用网言网语,让广大网友想看,也看得进去了。

翟存波:个人感觉纸媒因版面选主题是从大的着手,而网媒空间大,小处选点的,接地气的更多一些。纸媒公务人员受众多,网媒普通大众更感兴趣。应该多想的是如何做得活泼一点,让老百姓也关心政事,让老百姓看得懂,能参与。

夏正锋:我觉得新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口语化,符合我们日常的阅读习惯,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个很小的切口,以小见大,从不同视角报道两会,代表、委员们愿意读,老百姓也喜欢读。新媒体两会内容后,网民可以在下面评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传统媒体受众只能听代表和委员们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参与两会报道,让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渠道增多。自媒体缺乏监管,很多人都散步谣言博眼球,博点击量。新媒体把一些观点提出来,加以通俗的解读,高大上的两会就不那么深不可读啦。

上一篇:印刷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下一篇:真人秀环境下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