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笔记中的清代民俗与民艺

时间:2022-07-07 10:49:22

王渔洋笔记中的清代民俗与民艺

摘 要:王渔洋是清代杰出诗人、文学家,一生著录了许多笔记小说,其中民艺与民俗是其笔记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为我们研究清代以及清代之前的民艺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王渔洋;民艺;民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49-02

王士祯,世人也称其王渔洋(1634――1711),山东新城人(今山东淄博桓台),原名士,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王渔洋为顺治十五年进士,最高曾官至刑部尚书,他也是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神韵说”在诗坛上的影响非常大。“以诗古文词宗盟海内50余年,海内公卿大夫文人学士,无远近贵贱,识公之面,闻公之名者,莫不尊之为泰山北斗。”

王渔洋除了在诗作方面有所成以外,还编著了不少笔记小说,如《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等。这些笔记小说大多是王渔洋一生见闻与心得,内容涵盖典章制度、文人轶事、碑刻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经史百家、民间传说等,其中民俗民艺是王渔洋笔记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为我们研究清代初期的民俗与民艺提供了珍贵素材。

一、丰富多样的清代民艺

“民艺”按其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技艺”、“民众艺术”等等。但是,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确定民艺的概念是不严谨的。“民艺是结合相关学科研究的一门综合科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民艺的品类很丰富,参照邓福星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序言中对民艺的分类,主要有供奉类、宅居类、服饰类、器用类、贴饰类、游艺类六个门类。而王渔洋的笔记小说中所记载的清代和清代之间的民艺和相关民艺著名匠人,基本涵盖了除供奉类之外的其他五个门类。

《池北偶谈》卷十二《吴画余绣》中云:“予在广陵时,有余氏女子,字韫珠,年甫笄,工仿宋绣,绣仙佛人物,曲尽其妙,不啻针神。曾为予绣神女、洛神、浣纱诸图,又为西樵作须菩提像,皆极工。”文中所提到的广陵为现在的江苏扬州,扬州刺绣源于西汉时期,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当时扬州是我国佛教兴盛的地区之一,寺院众多,寺院内所用的案围、旌幡、经书、佛像等都需要用刺绣来做,需求量大,极大的刺激了扬州刺绣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主要以绣佛像、经书和寺院用品为主。到了宋代,受到当时文人花鸟画的影响,扬州刺绣开始从绣佛像、经书、寺院用品转向了绣书画,扬州刺绣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品种繁多,有服饰类的衣裙、旗袍、儿章衣帽等,有门帘、帐幔、被面、枕套等寝室用品。由于戏曲繁荣,佛教兴盛。各种戏剧所州戏衣道具和寺庙、道、庵的佛事川具均以刺绣装饰,各类绣货店应运而生,市场销售规模空前。这一时期,扬州刺绣名师辈出,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文中所载“余氏女子”应是当时广陵较为出名的一位善刺绣的女子,从文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广陵刺绣的发达与工艺的精湛。

扇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晋朝崔豹的《古今注》中就有“舜做五明扇”的记载。扇子不仅是扇风驱热的工具,也是可审美与把玩的器物,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追捧。在王渔洋的笔记小说中,也有关于扇子的记载。

香祖笔记卷一中载:“二十年来,京师士大夫不复用金扇。初则尚金陵仰氏、伊氏素纸扇,继又尚青阳扇,武林各色夹纱扇;未几废而不行,独尚曹氏靴扇,溧阳歌扇。一时风会,虽物小亦然,殆不可晓也。”香祖笔记卷八中记载:“成、弘间,留都扇骨以李昭制者为最,见顾东江集。后阅《金陵琐事》乃详李昭、李赞、蒋诚三人制扇最精,徐守素、蒋、李信修古铜器如神。”

这两则记载阐述了二十年间了清代扇子的流行趋势,从金扇到素纸扇、青阳扇、夹纱扇、曹氏靴扇、溧阳歌扇。记载了如金陵仰氏、伊氏、李昭、李赞、蒋诚等制扇名家,为后人研究清代扇子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此外,在王渔洋的笔记小说中,还有关于四川盐亭鹅溪绢、福建织画、鼻烟壶、羽纱羽缎等民间技艺的记载。也有大量关于民间著名匠人的记载,如在池北偶谈卷十七《一技》中有:“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壶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号壶隐道人),江宁扇则伊莘野、仰侍川,装潢书画则庄希叔,皆知名海内。”记录了雕竹、螺甸嘉兴铜壶、宜兴泥壶等技艺的有名艺人。

二、种类齐全的民间信仰

我国的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大多数成熟的宗教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没有完整的教义、统一的宗教仪式,甚至同一的主神。其神灵谱系繁大,包括自然神、祖先神、行业神、鬼狐仙怪等类别。“据统计,中国的民间俗神多达300余位,其中不包括佛、道、儒等成熟完备的宗教神灵,当然也有从中演化而来的不具有严格宗教意义的神灵。”除了多样性以外,功利性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形成“多神崇拜”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受到天灾人祸却又无能为力之时,便求助于各路神仙、鬼怪等想象中具有超人的力量求救,“所有的鬼神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每一种鬼神都与人有或利或害的直接关系,所以人们宁可崇拜万神之能,也不去敬奉不着边际的万能之神。”

在王渔洋的笔记小说中,关于民间信仰的记载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所有民间俗神的类别。参考乌丙安先生《中国民间信仰》等书的分类方法,笔者将王渔洋笔记中记载的民间信仰归纳为自然崇拜和幻想物崇拜两种。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对日月星辰、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众多形式的崇拜。池北偶谈卷二十三《火神》一篇就描绘了秀才杨某遇到火神的情景:“近三鼓,忽有大声传呼,排户而入,随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取案上书册翻之……始悟所见乃火神耳。杨后中乡试。”人们对火的崇拜非常早,《山海经・海外南经》中就有关于火神祝融的记载,《池北偶谈》中这段关于火神的记载,生动的描绘了火神出现和消失的情景,其现身之地不久也化为灰烬。而见到火神的杨某则得到了火神的庇佑,获得了乡试的成功,成为举人。除此篇之外,《洞庭神》、《鸡公山神》、《义虎》、《白海棠》、《神鱼井》等则分别是有关水神、山神、动植物神的篇目。这些篇目中大多体现了普通民众直观的求官生财、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的朴素利益需求,与美好憧憬。

(二)幻想物崇拜

所谓幻想物,就是由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和现实生活中由于想象与联想所形成的虚幻的事物。而对这些事物的崇拜,则称为幻想物崇拜。王渔洋笔记小说中的幻想物崇拜,主要有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鬼怪崇拜。

《池北偶谈》卷十《初夫人、刘太夫人》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家族在祖妣初夫人的庇佑下“三世至颍川公,而读书仕官。四世至太仆公,始大其门。二百年来,科甲蝉联不绝。……又,先司徒公,万历年间以终养告归,旧有抚楚时铜瓜二,命工熔之,忽成峰峦洞壑之状,及南极老人、西王母、八仙之形,无不酷肖。是日,先高祖妣一品刘太夫人九十寿辰也,观者皆悚异。”卷二十六《忠勤祠神现》一篇中描述了康熙二十一年,忠勤祠在一神人的庇佑下免于水灾。此外,《黄衣人》、《蜀府鬼》、《沈石兄》、《白帽子》、《蔡侍郎》等篇也为此类记载。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已无从考察,但是这些记载却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潮人的虚幻的事物和力量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因果报应等朴素思想的体现。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方式为民间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化这一根基。“民俗和民间艺术同属于传统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性质特征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中都得以形象地体现。”王渔洋的笔记小说中有着丰富的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民艺与民俗的资料,为我们研究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民艺与民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陆苏华.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广陵书社.2008年.

[4]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5][清]王士祯撰,孙言诚点校.王士祯年谱[M].中华书局.1992.

上一篇:浅谈维也纳华尔兹的舞蹈编排在舞剧《灰姑娘》... 下一篇:电影是生活 戏剧是生活的高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