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7-07 10:08:38

基于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政治思想教育在当今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思政思想教育从幼儿阶段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在幼儿阶段,政治思想教育也被称之思想品德,并随着年龄阶段的成长思想品德也逐渐上升为思政教育。在当今各大高校中,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之中。但是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方式与模式来看,当前高校“大思政”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困境,这些教学困境将会进一步的影响这个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大思政”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基于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改革探析这一专题展开研究。首先进行“大思政”教育观念概念分析,其次探究当前高校“大思政”教学的教学困境,最后做出基于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关键词:思政理论;“大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大思政”教育也可被称之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学生心智已成熟,拥有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在行使这一权利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将会使得大学生路走偏锋,走向犯罪深渊。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存在意义。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科知识较为集中,学生通常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思政教育,而有些学生过于重视自身发展而忽视自我约束等等现象,这些状态都指向同一矛头,那就是思政教育方式与理念。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变化,扭转学生的不良思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

一、“大思政”教育观念概述

“大思政”教育所讲求的是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将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实时掌握学生思政状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1]。“大思政”教育自身具备几大特征,其中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所讲求的是教育与生活相互结合,将“大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提升学生思政领悟,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时,始终保持自身独特的气质,做好自身道德的生活化。“大思政”教育讲求更加开放性,打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局限性,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观念,将教育与时政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好习惯,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于一身,更多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逐渐引领学生,而并非单纯局限于课堂教育。关于思政教育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争论不休,但都秉承一种观念,即发挥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大思政”教学困境

当前在高校中“大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出现较多教学困境,这些问题假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整个“大思政”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使得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出现偏差。当前高校“大思政”教学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大思政”教学与学生实践相脱离

“大思政”教学并非传统教育,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特征,在实际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日常生活相互结合,但真正高校的“大思政”教学与教育要求相背离。当前高校“大思政”教学仍然只是从课堂教育这一途径进行展开,通常为向学生传输思政教育书本知识,亦或是思政相关知识定义,虽然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将会被纳入期末考试之中,但实际上考察的内容通常为知识定义,思政教育意义等。这种课堂思政教育方式,并未对大学生的思政观念产生任何帮助,长此以往,学生也逐渐对思政教育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种惯有思维模式,认为思政教育徒有其表,是一种较为形式化的教育方式。这种课堂教育与实际教育相脱离的模式,将会对“大思政”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2]。

(二)“大思政”教学内容出现偏差

在高校的“大思政”教学内容上,“大思政”教学与实践相互脱离,且很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展开,在课堂教育中其教学内容并为真正起到实际作用,学生很难对“大思政”教学感兴趣,使得“大思政”教学显得较为空洞,并未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教师在设置“大思政”教学内容时,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察,而忽视对“大思政”教育作用的认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增添“大思政”教学的困境,使得“大思政”教学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三)对于“大思政”教学的忽视

高校“大思政”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不论哪种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思政教育,但实际上,在大学中思政教育的地位并未被体现,通常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各学院学生共同学习,教学人数远远超于普通教学人数限制范围,这种方式不仅仅为教学增加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3]。在实际教育中,有些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忽视思政教育,因此“大思政”教学很难有效开展。

三、基于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一)促进“大思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大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并不是通过某种活动就能体现的,应结合大学四年教学,将“大思政”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是一种长期教育。想要做好“大思政”教学,一方面应将“大思政”融入到实际的思政课程中,另一方面,应与各学科老师相互的交流,尤其是年级辅导员,思政教师,时刻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时常组建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用学生向往的活动方式,如联谊等活动。并针对典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时常关心和呵护学生,并积极投入到各项教育方式之中,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行思政教育。

(二)改革传统思政教学方式

当前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学生成长需要,故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将“大思政”教学纳入到思政教育之中。本文认为思政教师应首先查找学生的兴趣点,并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贴合实际,还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途径,与学生共同探讨当前的时事政治,化解传统尴尬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4]。与此同时,也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考核模式,做好学生认知教育,例如可采用社会实践分数与课程考察分数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全面对学生思政学习进行考核。

(三)提升思政理论下的“大思政”教学地位

在思政理论下,应实时的提升“大思政”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小课堂的授课模式,可对同一学院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再结合九零后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此外,还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参与实践的量化分数相结合,思政教育实践分数越高的同学可优先获得学习中的特权,例如提升学生奖学金获取机率等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转变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方式,主动投身于思政学习之中,对思政教育产生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学校方面,将思政教育结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促进各学科教育的共同发展。

结论:“大思政”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方式。应结合多方面力量,从认知到实际,各环节都要进行重新布局,并在思政理论下,结合学生发展特征,进行切底改革,以此来促进“大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大思政”教学的作用。(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平,郑易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68-71.

[2]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03-104.

上一篇:论高校研究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