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含水率较高的路基处理

时间:2022-07-07 09:56:57

浅谈含水率较高的路基处理

【摘 要】含水量较高的地基具有承载力低,不能压实,路基无法成行等特点,因此含水量较高的地基处理是道路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难点之一,也是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重点解决的一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桥头跳车等质量问题,影响道路交通的使用功能。因此,处理好道路路基是做好道路施工的基础。

根据近些年我国道路路基处理的相关经验。在紧张的施工工期内,完全消除路基的沉降是难以完成的,通过后续的施工修补也是在所难免。要处理好含水量较高的路基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相关的处理经验通过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达到满足道路允许的沉降。同时还要考虑工程造价,采用最经济的处理方法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路基;含水率;工程施工

1.勘察、设计和施工

首先要弄清当地的地质情况,路基土体的图层分布,路段分布,图层的物理特性。通过对地基的各项指标充分的了解,制定接下来的处理方案。在低成本低等级的道路施工过程中,当出现大面积的含水量较大的地基时。建设单位也应对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当地的土质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

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使得处理方案更加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施工时按规范要求施工,切实执行路基处理方案,依据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施工质量。于此同时还应进行沉降观测控制沉降量,施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及时进行观测和记录,保证施工质量。

2.处理方法

2.1.排水固结法

在道路方面处理的常用方法为排水固结法,通过降低道路路基的含水率,达到排水固结的方法。

对于平原地区的道路施工,当遇到含水量较大的路基时,往往会通过降低土体的含水量来完成路基的排水固结。可以借助施工管道的机会,通过降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位。这经常在工业园区的道路施工中到过。地下水位高时,管道施工需要进行降水,回填的土方也需要通过换填或者晾晒等方法降低含水量。

其次就是可以直接通过对路基进行土方晾晒来降低土体的含水率。北方地区遇季节性的地下水位涨降时,通过土方晾晒处理也是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春秋两个季节时期,地下水位较低,雨水较少季风较多,在这个时期处理路基可以节省较多的费用。挖方路基土方含水量大,一般采用600mm土方翻晒处理,底层200mm原地翻晒,其余部分开挖后分层翻晒。大面积用铧犁翻晒,当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整平夯实。

香河某开发区,周边沟渠较多,季节性降水对地下水位影响较大,同时土质分布不均。大部分以粉质粘土为主,部分路段沙土为主。由于粉质粘土的土体含水量不易降低,借助管道施工之时的降水周期,对土体的含水量进行一定的降低。路基开挖以后,借助季节性的特点,翻晒土方降低含水量。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雨季时期进行路基施工,一旦路基扰动,对道路的影响巨大。有的甚至影响数年之久。

2.2 土方换填法

对于难以处理的路段,可以进行土方换填,换填一些空隙率大,低压缩性的材料从而改善路基土承载力低的特点。

常用的有换填建筑垃圾,如城市拆迁的建筑垃圾,工厂的粉煤灰及炉渣费料,

或者换填级配砂石。对于普通的城市道路,换填级配砂石造价较高。需要根据施工当地的条件进行选择。

土方换填的方法是处理含水量较高的路基是比较直接的方法,缺点是造价较高,对道路经济指标的影响较大。可以根据当地的现场条件合理选用。通常来说会通过混合的方法对路基进行处理。

在排水固结的方法难以到达到降低路基沉降,难以满足道路弯沉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对路基进行处理,使得路基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施工水泥土,泥灰结碎石或者石灰土对路基进行处理。可以采用灰剂量为8%的石灰土对路基进行处理,处理深度600mm,也可根据路基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临近沟渠部分的土体含水率较高,可以采取先翻晒初步降低含水量,然后做灰土进行处理。在远离沟渠部分的路基,可以进行200mm-400mm的灰土处理,部分沙土路段在进行翻晒后可以不做处理,直接回填压实。

另外还可以进行泥灰结碎石进行处理,配合比为7:13:80(石灰:石料:土),处理深度根据土体的含水量不同确定。靠近沟渠等含水量大的部分处理深度可以适当增加,处理深度400mm,分两步处理。含水量较低的部分可以处理200mm。确定处理要通过做试验段来定。

道路过路管部分也是施工的重点,尽量在施工路基前将过路管施工完毕。这样可以将对土体的扰动影响降到最低。降低道路裂缝的产生。在对比几条道路施工后,得出相关结论。雨水过路管尽可能的在路基施工前做完,过路管回填部分可用灰土回填以增加土体强度,同时做一部分土工格栅,增加土体的抗裂性能,减小道路成型后的不均匀沉降。

在进行路基处理的过程,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的方法,通过最经济的方法让路基达到设计要求。选择试验段对路基处理进行经济技术分析,看哪种方法最经济最快捷。

3.结构物的地基处理

在含水量地区的桥梁,特别是采用桩基础的桥梁,由于基础埋置较深.多已穿过含水量较高的层,故一般沉降量很小。而在桥头与路堤接合处由于土体的沉降量较大,双方的沉降差异较大,往往出现台阶,在车辆通道处多出现纵坡突变.导致桥头跳车.感觉很不舒适。一般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涵洞、通道处与路堤一样同时填筑施工,后期再开槽做基础。在桥台处最好前后都填土.或在桥台后背填以渗水性好的砂砾材料。

在涵洞、通道等人工构造物处及桥头两侧引道80~100m范围内采用超载预压,以加速固结,减小通车后过大的沉降。

如构造物衔接段路堤过高,下部含水量较大的层厚,沉降量过大,沉降期过长,处理地基费用过高,且处理效果不一定好时,就不如改用桥梁跨过。

桥台处路堤处理。为了加快地基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路堤与桥台间沉降差,在桥台后的定距离内采用过度区进行处理,通过刚性半刚性材料的过渡使得双方的沉降差降低到最小。桥台附近的土体通过分层夯实,填筑低压缩性孔隙率大的材料(如级配砂石),降低桥台附近的沉降量。通过施工一段贫混凝土路段过度到普通路段,从而将沉降差均匀降低。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桥台跳车。

目前涵洞和通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整体式结构,同时采用扩大基础形式,其施工简便、沉降量小,造价比桩基础低。

4. 施工质量的要求

施工质量是影响路基处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回填压实不够,就会造成沉降不均的现象,导致路面结构层的破坏。

平时道路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土体含水量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就进行回填压实。这在过程控制中应该避免。

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分静力式、夯击式和振动式。选择正确的压实方法与适宜的压实厚度,土质路基的压实原则为: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稳压应做试验段,检验压实效果。最重要的是控制土层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对土体进行稳压。最后要对压实情况进行检查,使用灌沙法进行测量。

其次是路基处理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或者出现材料分布不均匀。使得处理方案不能达到预期。这需要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施工监管方面要加强。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5. 结束语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高等地公路的发展迅速,同时市政道路的发展也相继高涨。随之而来的则是由于地基处理措施不当而出现的各种病害。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工后沉降.保证道路运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在设计上充分重视,针对不同的地质基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工程施工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程,控制好填筑材料的质量、级配及填筑速度,必要时可多种处理措施综合使用.才能够使工后沉降满足设计控制要求。

上一篇:当代建筑设计中折叠手法表现特征研究 下一篇:冷补沥青混合料修补路面技术在冬季养护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