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告急:一江春水已成一江污水

时间:2022-07-07 08:35:52

长江告急:一江春水已成一江污水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白色污染”有增无减、“转嫁污染”层出不穷,致使长江水质进一步恶化,已影响到沿江城市饮水安全。环保专家忧虑地说,国家如果不抓紧规划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10年后长江很可能重蹈黄河和淮河覆辙,难以满足流域人口、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严重制约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洪水灾害仍是心腹大患。

报告指出,长江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的程度并不高。据杨桂山介绍,长江的水量是全国总量的35%,但汛期水量占去了全年水量的70%-75%。据1990-2000年的数据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太湖水系为84%,而金沙江水系则只有4.3%。洪水灾害历来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1998年后,虽然没有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随着枯水期的过去,长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长江防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杨桂山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长江中下游仍有8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仍显不足,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与江湖蓄泄关系等发生新的变化,“洪涝灾害仍然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从“总体尚好、局部污染”到“局部尚好、总体加剧”

从事长江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环保专家翁立达对长江流域水质状况的评价是:"过去一直认为长江水质总体尚好,局部污染严重。现在的形势是局部污染得到控制,整体水域污染仍在加剧。"翁立达介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长江的水量巨大,稀释容量大、能力强,忽略了长江流域接受的排污量也大。他说,尽管长江水资源污染已亮起了“红灯”,但长江污染仍在加剧,废污水的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些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农业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山林地区径流污染,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包括因海损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学品污染等。虽然近年来国家在长江的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长江水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95亿吨,到本世纪初增加到近270亿吨,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1989年约为150亿吨,10余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了80%。

治污能力有限排污口遍布沿江

记者在武汉沌口开发区看到,在距离开发区取水站的上游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是武汉晨鸣汉阳纸业的排污口,经常大量排放污水,致使取水管不得不向江中心多伸进300米,增加300万元的造价。类似现象在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都能见到。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县的化工园区,化工厂产生的污水没有达标处理就直排长江,有的暗设管道偷排,致使附近水域鱼虾死亡。长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在上世纪70年代末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90年代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8%。据统计,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在7%至8%,中小城市的处理比率则更低。

两岸不加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通过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涌向长江,直接导致了长江水质的恶化。据调查,长江干流394个主要排污口中,半数以上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这些排污口每天都在向长江喷吐“黑水”,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沿线的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5大城市的污水排放量为每年46亿吨,占干流主要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70%以上,可是各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却不足15%。而且,污水处理深度不够,二级处理总量每天仅为100吨,绝大部分污水直接入江,在干流近岸水域形成约400公里的污染带,不仅影响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形成威胁。

支流和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据记者调查了解,在长江干流污染不断加剧的同时,长江各支流以及流域内湖泊污染日趋严重,也间接影响了长江水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2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7000公里。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内江、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鄱阳湖、洞庭湖水体维持在中营养水平,氮磷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的阶段。“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仍无明显好转,2000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滇池富营养化严重,藻类爆发,水葫芦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巢湖每年7至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腥臭难闻;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每年夏秋季均有“水华”暴发,藻类的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5倍。

"白色污染"成为长江水安全新患

此外,“白色污染”不容忽视,直接影响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不少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江随意堆放,随暴雨、洪水进入江中,与丢弃在江中的船舶垃圾一道漂浮在江中,形成“白色污染”。在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韩桥垃圾场,自然堆放了8万多吨垃圾,距其下游的长江支流永宁河仅4公里,一旦汛期暴雨冲刷,这些垃圾将顺水进入长江水体。沿岸的弥驼镇等17个镇(乡)的垃圾也大多堆放在江边。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其中难降解的漂浮物在三峡大坝前被拦阻,白茫茫一片覆盖整个江面。环保专家认为,这种“白色污染”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破坏三峡水库的景观与形象。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长江流域跨省河流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水质不容乐观。从1998年开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长江流域25条主要跨省河流的35个河段开展省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主要监测断面为云南与四川、四川与重庆、重庆与湖北、湖北与江西、陕西与湖北、湖南与湖北、湖北与河南、安徽与江西、安徽与江苏、江苏与上海等。

2003年省界水体水质监测为53个,涉及流域内39条河流和4个湖泊、水库,共53个断面,其中长江干流11个。53个断面中,26个断面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占评价断面总数的49.1%;27个断面水质劣于Ⅲ类水标准,占评价断面总数的50.9%,其中Ⅳ类水占30.2%,Ⅴ类水占9.4%,劣Ⅴ类水占11.3%。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从全流域总体看,污染较为突出的是西洞庭湖的省界河流、汉江水系以及长江上游支流的省界河流。

一江春水恐成一江污水

“一江春水恐怕变成一水!”这是陈振楼的原话。这也是陈振楼在历时大半年的调研中最为深刻的感受。从四川出发,顺流而下,一路走到上海,尽管各江段情况各异,但留给陈振楼的总的印象依旧触目惊心。就连一派山清水秀的江西,也让陈振楼沮丧。中国的四大湖泊,如今只有鄱阳一湖得以保持一汪净水,如果环湖城市圈真正得以实施,那么这个当今中国环境保持最好的大湖,未来也将步太湖的后尘,成为一汪污水。不像陈说的那么有感情,民进中央在自己的党派提案中,以极为冷峻的言辞,论证了“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已相当严重”的初步结论。他们提供的调研材料还表明,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企业废水直排、偷排率高达90%,屡禁不止;流域虽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80多座,但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三成;部分江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标现象非常严重,致使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提案宣称,长江流域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水污染事故频发的诱因。2年多以来,长江流域相继发生了四川沱江氨氮污染事件、湖南湘江镉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沿江当地居民的饮水欠安全。

水质日趋恶化的长江,非但恶化人的生存环境,同样也危及动物。考察期间,他们会晤了中、美等6国科学家"长江豚类科考团"。陈振楼感慨,六国科学家38天的苦苦寻觅,只在长江口处找到了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至于翘首以盼的白鳍豚,没有发现一只。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尚有150头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

可怕的“十一五”规划

长江流域8省市大干快上的“十一五”规划,让陈振楼等民进中央调研人员瞠目结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将中国推至重特大事故高发期。民进中央提案援引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称,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按图索骥,罪魁祸首是大量重化工企业沿江布局。民间中央提案撰写人的愁容透过纸背:“令人忧虑的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仍将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中都有新增、扩建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项目的计划,而且这些项目大都沿江布局。”

该提案毫不避讳地向全国两会开列了一长串清单:上海市将精品钢铁基地、化学工业区等沿长江入海口布局并紧邻黄埔江;江苏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安徽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对江铃、昌河、洪都和江铜等知名重化工企业进行扩建;湖南省将继续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支柱产业;湖北省将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四川省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产业规划中仍以重化工业为主。清单之后,是民进中央遮不住的惊呼:“不难想象,如果沿江各省市均按已经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相关产业,那么长江流域水环境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隐患。”陈振楼补充道:如果也已规划的重化工项目如期开工,3年后的长江,将成为积重难返的淮河。

像管泰晤士河一样管长江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8省市,无一例外地都把本地区的“十一五”发展,押在了重化工产业上,又为什么将这些重化工项目,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沿长江摆放?原因大略有三:可以公开的两个理由,一是所有的重化工项目,都是用水大户,而长江水资源丰富;二是长江水道不但运输便利,同时又是极为重要的能源通道。还有一个各大重化工企业彼此心照不宣的说不出口的理由:沿江建设这些项目,排污方便。面对危险的长江,环保体系脆弱不堪。从事调研的人士指出,当下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非常薄弱,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各省市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省级专项预警应急预案尚处于编制阶段,而应急监测监控体系的构建、风险控制和应急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此外长江沿海的地方环保部门也往往缄默不语,没有尽职尽责。地方利益驱动下的政治体制,如今已经不能对外提供真实可信的长江水污染数据。调研中,即便是政治身份为民进会员的环保人士,也有少数因为忌惮自己所在省市的复杂情势,对真实的污染调查数据三缄其口。据此民进中央在提案的五点建议中,呼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专门治理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尊重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前提下,考虑各省市的产业特色和基础,统一制定流域“十一五”规划,布局重化工产业。

“自己管自己是管不住的。”陈振楼说:“长江是大家的,不是哪个省的,在地方跨越式发展的冲动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各地都不会顾及长江。”他还举例说,曾经的污水河--英国的泰晤士河,自从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后,污水也渐渐成为全球游客记忆中的清水。

"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

作为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报告指出,长江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报告说,“长江保护与发展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众多专家都强调,长江的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长江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180万平方公里、4亿人,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涉及到供水、防洪、环保、农业、水电和航运等10多个部门,沿线又关系到19个省、市、自治区。在水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水利不上岸、环保不下水”和上下游割裂状况。“长江豚类及其他生物资源迅速衰竭,跟长江存在的管理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王丁这么认为。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也对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据了解长江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库近5万座。大量的闸坝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导致河流的纳污能力大幅度下降。部分闸坝在整个枯水期基本关闭,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闸坝前大量集聚,当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时,这些被称作“死亡之水”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极易造成突发污染事故。因此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长江保护与发展正进入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在向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发出的开放式问卷中,如何保护长江“母亲河”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来源:中财网、新华网)

上一篇:试普洱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浅谈油炸食品的危害与安全烹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