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货币政策大转向

时间:2022-07-07 05:25:13

2011,货币政策大转向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老百姓感觉不到什么;如今时代不同了,经济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无疑会在国人心中激起阵阵波澜。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此举意味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值此,人们不禁要问:实行得好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什么到今年就要转向呢?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是不是意味着要“从紧”呢?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财政政策是不是也有新的变化呢?

货币政策转向为哪般

货币政策由之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自2008年底开始,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证明,这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企稳复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价格水平基本稳定,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并透示出勃勃生机。

在经济向好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很有必要回归常态化,使之有利于资金价格趋于合理,有利于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金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国际经济变化带来了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也迫切需要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

这个所谓新情况就是目前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通胀压力正在逐渐显现。2010年5月,我国CPI同比增速超过了3%,从7月起物价逐月上涨。10月份,CPI同比上升4.4%,创下25个月以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统计显示,2010年11月上旬,各种食品价格环比都在上涨,中旬,除了蔬菜价格环比下降之外,其他品种仍在上涨。到了11月,食品价格较快上涨,并带动CPI再创新高,达到了5.1%。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2011年通胀上行压力将继续加大,CPI或在5%-6%之间。这主要是因为,2010年年末物价加速上涨所带来的惯性因素,全球持续的流动性泛滥,中国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和一些产品减产导致供给紧张等。总之,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分析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流动性充裕。流动性充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信贷投入使得市场上充斥着易得而廉价的资金。据权威机构透露,2009年以来,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一直在17%以上,到2010年10月末,M1(狭义货币)和M2分别增长22.1%和19.3%,分别高于2000年至2008年的同期平均水平6.5和3.0个百分点。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来看,2008年以来,M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与CPI之和13个百分点,比此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过多的货币在市场流转致使流动性充裕,促使市场对多种资产和商品轮番进行炒作。

二是通胀预期推高了物价水平。自2010年9月后,全国物价上涨较快,农产品市场囤积、惜售现象明显,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强烈。

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2010年10月,国际大宗商品CRB现货价格指数在9月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继续上升,达到491.7,同比上涨26.3%。虽然11月中旬开始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国际油价缓慢上升,2010年10月末,布伦特原油价格升至每桶82.46美元。从历史规律看,国内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高度一致。当前全球充裕的流动性很可能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高位,并继续对国内物价造成压力。

基于上述三种情况形成了当前物价上涨,而这三种情况都与流动性充裕有关。据国家发改委透露,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为GDP增速保持8%,CPI涨幅为4%。这就肯定要收缩流动性。种种情况表明,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转变为“稳健”,不但非常及时,而且完全必要。

“稳健”并不等于“从紧”

两年来,已经习惯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人们,猛然听到要“稳健”,可能有些不好接受,他们似乎有些考虑,这个“稳健”是不是“从紧”的代名词?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地说:不,“稳健”不是“从紧”。

“稳健”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为规划2011经济工作,中央于2010年12月12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此定调:“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物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这一表述意味着2011年的新增信贷不会出现大幅压缩。

据业内权威人士预测,2011年M2增速目标大致在15%-17%左右。中银国际预计2011年目标信货规模为6.5万亿左右,对应13.6%的信货增速、14.8%的M1增速和15.5%的M2增速。而间接融资规模的不足将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手段予以弥补。

时下一些人对货币政策转向表现担忧,特别是一些投资人士忧心更重。笔者认为这大可不必。有关人士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定了调,说明了稳健不是从紧;目前,股市对货币政策趋紧表现出明显的担忧甚至恐慌情绪也是不必要的。“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政策旨在避免投资过热和通胀加速攀升,而不是为了大幅降低经济增速。目前我国经济没有过热,并且政府对低迷的全球增长前景感到担忧。因此,我们预计信贷政策不会过于紧缩。”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这样认为。

据新华社报道,主席曾在听取各派人士意见时指出,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相呼应,住建部确定2011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或将高达1000万套,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2.4%,以此计算,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或将达1.4万亿元。

另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政府考虑今后五年投资1.5万亿美元,用于提振高科技行业。如果属实,粗算下来,未来五年,即使分期投入,每年也有2万亿元,这不亚于两年前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

货币政策一“松”一“稳”,相辅相成

在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2011年,我国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又是为何呢?这同样是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复苏势头向好,但未来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同志也提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所以,从这些表述中都暗示着中国政府在求稳货币政策的同时,将继续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基础设施、农村发展及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投资。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中国还面临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因此,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财政政策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扩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政府投资,特别要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重复建设,未来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要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出发点,发挥好政府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例如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补贴、奖励等各种形式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投到民生领域里,例如加快社保、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类补贴和财税减免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切实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稳定,在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夯实我国内需扩大的基础,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上一篇:让中国股市坚强起来 下一篇:上调个税起征点卡在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