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07 04:46:04

浅谈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重头戏,历来倍受师生的关注。但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的学校,作文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不容乐观。在许多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个性的张扬,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看不到生活的多彩……反而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或是“克隆”,或是“嫁接”,或是不知所云,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当前作文教学问题何在?

问题一: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到无话可说。很多老师命题时“一厢情愿”,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激不起他们的写作欲望,作文自然成了 “无源之水”,胡编滥造,生搬硬套的现象肯定会大量涌现。离开了生活的体验,没有了写作的激情,学生怎能不对作文头痛?

问题二:过多地重视“技法”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不敢大胆去写。每次作文,老师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构思,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都讲得头头是道,精细入微,以致于给作文套上重重“枷锁”,让学生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只能为了应付作文而机械地模仿。

问题三:作文评价方法简单划一,缺乏平等地交流、引导和激励。在作文批改中,老师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批改意见。在批改过程中,没有师生平等地交流,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仅凭老师个人的喜好来评价作文,很容易扼杀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

问题四:学生阅读量太少,阅读面太窄。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家长很少为孩子买书或带其去图书馆阅读,再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除了语文书之外,很少读课外读物。另外一部分学生,看的书虽多些,但太单一,多是一些作文书。可想而知,读书不破万卷,下笔岂能有神?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解放学生,还其自由阅读及写作的空间。

一、带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让他们写其想写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比比皆是,只要留心去观察,细心去发现。凭借农村学生更接近大自然这个有利的条件,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去观察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去感受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还要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走上街头,深入社会,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并采用随笔的形式随时随地积累素材,使写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二、废除过多的“清规戒律”,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

为什么不少学生说话时思维敏捷幽默可爱,但动起笔来,却无话可说,空洞乏味?我认为主要是学生作文时受到的束缚太多,内容有规定,文体有规定,字数有规定,时间有规定,限制多了,负担大了,真情就不能自然流露,个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展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让学生从作文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消除其畏难情绪,尊重其个性,使之能够大胆去写。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能自由释放,个性魅力则可以充分展示。

三、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起初,每一个孩子都是画家、诗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如诗如画,他们对世界的表述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可惜,因为过多的成人干涉,孩子们正在一天天地失去诗情和画意,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悲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过于武断,过于简单划一。

我认为,应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法,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写作成果,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句话或一个词,也要给予充分肯定,绝不能把学生习作批得一无是处,严重挫伤他们的写作热情。其次,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批改作文,把批改的权利还给学生。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自批自改,或小组交流互赏互改,在批改中他们渐渐提高了自身写作素养,增强了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推荐优秀习作到报刊发表,或创办班级报刊“风华正茂”,将习作装订成册,附上封面,在班内或班外交流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

四、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阅读

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方能如有神。的确,要想写出文采横溢的文章,仅凭走进生活,坚持练笔,勤于修改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厚积而薄发”。

老师应帮学生改变以前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学习方式,少布置一些机械抄写识记的作业,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读书。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让学生多借一些名著与时文、美文等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类书籍。老师充分利用晚自修的时间,每周至少安排四节课,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阅读的氛围,让他们陶醉在书香中,欲罢不能。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摘录优美语句,经常写一些读书心得,随时随处积累写作素材,力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样坚持读下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而且文笔也会逐渐开始“生花”。

总之,只有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多读多写多积累,才能放飞他们思维的翅膀,使其在写作的天空自由翱翔,书写出个性飞扬的优美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华山初中)

上一篇:关于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让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合作精神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