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视初中《溶液导电性》教学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7-07 04:42:42

浅谈重视初中《溶液导电性》教学的一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0-0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酸和碱》中最后一部分是溶液的导电性的内容。这部分教学的意义是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揭示出酸或碱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知识点仅仅限于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按教材举例,讲授得比较浅显。这样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是相符的,但对后续的学习却"雁过无痕"帮助不大。

这部分的教学要为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即溶液导电性的教学能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离子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 此,怎么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初中教材来说,溶液导电性内容的后面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和《盐 化肥》的教学都多少依附这部分内容所体现的理论支持。同单元后一课题,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这里需要学生在对溶液中离子进行种类分析的基础上得以理解,而这是建立在溶液导电性原因的认识之上。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的复分解反应和某些离子的鉴别也需要离子观的建立。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学生要在理解溶液中这些化合物电离产生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再重新组合成有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情况才能发生。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需要学生会将化合物拆分成相应的离子,即依赖正确的离子观。离子的检验实际是利用离子间反应的特殊现象来鉴别离子。学生只要获知离子相同其性质就相同,检验方法就会一致,这为学生做此类习题抓住知识点的本质提供了思路。

在初中,化学式的书写一直是学生的学困点。学生认为要识记化学式的物质太多,记忆有困难。但若建立好离子观后,由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114附录1,以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来识记化学式就容易许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先识记五个常见原子团(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将常见的带负电原子团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配对,并使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可书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了。

而在高一必修1的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从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离子反应。如果初中在溶液导电性教学中打好基础,学生已经具有离子观的理论基础,高中相应知识的学习就会在初中的基础上小梯度的递增性呈现,学习会变得相对轻松许多一些。

归纳重视初中溶液导电性教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 建立正确的离子观(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会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2. 能有效掌控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 帮助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 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

5.增加对离子鉴别的理解。

6.为高中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溶液导电性的教学。为此,我拟定在教学中补充讲授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增加氯化钠、蔗糖溶液导电性演示实验。

前一章溶液形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氯化钠溶于水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就说明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离子的导电,分子的不导电。从而引出溶液导电的原因,然后再按书上所列举的溶液做演示实验,在分析酸和碱的组成特点。

2.适当提及电离的概念。对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分析离不开电离的概念(某些化合物在溶液中离解产生阴阳离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初中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举强电解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溶液中离子的种类,为复分解反应和高中一年级的教学打下基础。

3 .加强初中常见酸碱盐的化学式拆分成阴阳离子的练习。补充初中常见酸碱盐的化学式,让学生学会将其拆分成阴阳离子,为后续化学学习做好铺垫。

当然,在初中溶液导电性的教学中,有些概念是不易拓展的,如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重视这部分教学,初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始终以服务中考衔接高中为主,尽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从点到面,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系统。

上一篇:电力调度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分析 下一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