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省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07 04:19:56

关于青海省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

摘 要: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然而,青海省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青海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青海省科技创新问题进行探讨,采取相应对策,提升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青海省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投入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25-02

一、青海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青海省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科技创新投入方面

科技创新投入是决定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下面主要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科技投入方向,科技经费的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

1.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与R&D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数量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为2202人,而全国是3956人。青海省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仅相当于全国的55.66%。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R&D经费来反映科技投入规模,用R&D经费占GDP的比重作为投入系数分别说明区域科技投入水平。由表2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科技投入规模为3.9495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0.085%;投入系数为0.41%,仅相当于全国的26.62%。

2.科技投入方向不均衡。首先,表现在部门间的不均衡。由表3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部门,而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仅占到青海省专业技术人员的3.45%和1.77%。

其次,表现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各行业间的不均衡。由表4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实验发展人员、科学活动经费和科技机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具有青海省特色的资源型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有的研究实验发展人员、科学活动经费和科技机构比重,明显低于制造业所占得比重。

再次,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均衡。由表5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省会西宁一个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人才、研究机构、科技经费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而其它地区在人才、机构等方面的占有量较少。尤其是玉树和果洛,科技人才、研究机构、科技经费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有量极低。

3.科技经费的来源不合理。由表6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出资比重为19.83%、58.65%和3.1%,而全国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出资比重为20.85%、69.82%和4.44%,高于青海省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出资比重。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出的正外部性,理应财政给予大力支持。据统计,近几年来青海省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的绝对量逐年增长,2006年青海省财政科技投入为14347万元,2008年已增长到39664万元,2008年是2006年的2.76倍。虽然近几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有所增长,但政府科技投入规模相对较小。2008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1.091%,明显低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从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尽管有所增加,即从2006年的0.224%上升到2008年的0.413%,但与全国0.708%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二)科技产出方面

科技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下面主要从体现为科技成果类的科技、专利申请量与授予量和体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方面进行分析。

1.科技成果类的科技产出低。2007年底青海省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上被收录的科技论文为75篇/万人,而全国为396篇/万人,青海省每万人中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上被收录的科技论文篇数仅相当于全国的18.94%。

同时,2008年青海省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予量仅为374项/万人和198项/万人,而全国为1444项/万人和709项/万人,青海省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予量仅相当于全国的25.9%和27.93%。

2.科技成果转化低。2008年青海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4%,而全国为16.42%,青海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相当于全国的34.96%。

二、提高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首先,应当加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可以依托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技园区和高等院校,建立高层次科研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鼓励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其次,需要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来青海工作。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作战略性的规划,建立一个公平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同时,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之后,还必须留住这些人才,使其为青海省科技、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了以优厚的薪酬、丰富的职位吸引外来人才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以留住人才。

2.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首先,进一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要不断增加R&D经费投入,确保每年要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尤其是要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其次,继续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通过继续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进一步巩固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再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和环境建设,将政府财政投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规模和强度,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根据青海省具体实践,加快修订有关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科技投入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不低于一般性财政收入增长率;最后,进一步完善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针对青海省风险投资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基础上,对从事风险投资业的各类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然后再研究制定有利于青海省科技创新长期发展的法律法规;在金融政策方面应逐步放开地方合作制中小金融机构,对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再严加束缚,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通过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银行监管,建立较严格的监管体系,对科技创新项目形成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如增加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扩大已建风险投资公司的规模、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开辟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等。

3.促进青海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首先,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在增值税方面,允许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适度进项抵扣;在所得税方面,税收优惠方式要采用税基式与税额式减免有机结合的优惠机制,并且要以税基式为主,扩大对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的优惠范围,对开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给予更多的优惠;其次,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这样不仅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有效性情况,而且也鼓励企业更新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最后,免征科技型企业的“四税”。青海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样会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变为经济利益。

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首先,延伸产业链。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领域,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所以,必须将支柱产业由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型发展成为资源深加工型,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对原材料的加工程度,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其次,加强产业间的关联度。通过增强产业的亲和度与生产要素的关联度、自循环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再次,依托人才、技术密集的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例如,以西宁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最后,建立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生,魏守华,徐建国.区域科技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覃成林.区域R&D产业发展差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7)

3.尹宏.论创意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7(3)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青海大学宣传部 青海西宁 810016)

(责编:贾伟)

上一篇:推动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跨越发展浅论 下一篇: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村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