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调研分析

时间:2022-07-07 04:08:59

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调研分析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国家发改委、粮食局、工商总局、卫生部、质监总局、统计局等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相关的具体法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责任尤显突出和重要。但是,从当前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人员结构与新的管理职能和要求还不适应。要搞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一方平安、确保社会稳定。笔者认为:首要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现状与问题

1、观念不新。过去,在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2、素质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不多、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落后管理方式。少数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等条款颇为关注,而对于《条例》中进一步提高市场的位置、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等有关市场化改革取向和服务职能却缺少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职能期望过高,对服务职能缺乏热情。

3、心理不平衡。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认为实行粮食供需平衡由市场自动调节完成,政府机构中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更多的政策性粮食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是否存在无关紧要。特别是在几次的机构改革中,作为政府分工负责管理粮食流通工作的粮食局,遇到了机构撤、并、缩、改;机构性质、名称多样化;时而退出政府序列,时而归口发改委管理,形成了管而不管,上下脱节现象等。从凉山17县市粮食主管部门的机构名称和编制来看,有14家专管粮食流通工作,保持了“粮食局”的名称(其中有11家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最少4个,最多的只有15个。县市内设3-4个科室,每科室设2-3人;有3个县(市)称之为“粮油事业管理局”,更为突出的是德昌县98年5月机改为贸易局挂粮食办公室、98年12月更名为粮食与贸易局,20__年恢复为粮食局,同时还要承担原供销社、商业局职能。从机构设置上,就弱化了干部队伍现象,造成心理伤害。

4、队伍结构断层。近年来,随着粮食行业的不景气,人员流出大于流入,专业人员纷纷转行,进入粮食行政管理队伍的主要是行政机关调任、军队转业等,由于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大专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极为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从全州粮食行政管理人员151人,工勤人员和没有编制的就占92人;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程度仅有28人,大专文化程度有120人;从年龄看,35岁以下仅有12人,50岁以上的有46人;从职称看,高级职称空缺,中级职称仅有8人,初级职称有64人。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执法水平。要想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推动粮食流通业有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文一篇。

二、对策与措施

1、强化机构,充实基层人员编制,尽快建立一支明法规、懂专业、善管理、能负责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这一点国务院和省政府都非常明确,强调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做到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粮食管理,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的相对独立性。从目前我州有12个县成立了执法队伍来看,都是在没有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只有撤消业务科室,组建执法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确保粮食安全、营造“平安__”“平安凉山”的高度,认识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省里要有统一、明确、有效的具体做法,仅靠市(州)县两级粮食部门通过“争取”、“反映”、“要求”的途径来解决粮食流通执法队伍的名称、性质、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是弱而无力的。三是要从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现状出发,正视现行粮食机构难以肩负全社会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职能问题,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2、强化三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世界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转移,人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粮食行业长期以来受计划分

配经营的制约,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立即下大力气改变现状。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提高行政能力的基本途径。对从事粮食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思维,拓展理论视野,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为人民管好粮的责任。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专业知识、wto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其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培养一批肯奉献、精业务、善管理、具备团队精神的粮食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强化中心意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断深化新形势下的基本粮情,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妥善解决影响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迫切问题。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粮食部门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强化民本意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工作任重道远,为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牢固树立民本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体察群众,切实弄清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需要什么?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承担起政府赋予的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重任,促进粮食流通有序健康地发展。3、培养高素质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一支高素质、能胜任的行政执法队伍。要求执法人员学法、懂法、依法办事,讲究督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大失误。拥有粮食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必须熟悉粮食流通管理的职权范围,明确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懂得粮食工作业务,掌握监督检查的法定内容和程序。要从基础学起,既要学粮食流通管理专业法规规定,也要学行政管理公共法规内容,不仅要明确粮油质量标准、实施检查的内容程序,还要掌握证据收集、执法文书制作及复议、应诉等知识。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具备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资格,持《粮食监督检查证》方可上岗。执法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粮食市场的兴衰,关系到粮食管理部门在民众中的威望。

4、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工作制度建设,它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做好工作的保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要依法行政,履行职责,规范作为,高效办事,便民服务,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在粮>!

上一篇:试论汉英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 下一篇:SHARC阵列板的VMEBus通信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