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培养探讨

时间:2022-07-07 12:29:31

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培养探讨

【摘 要】以走访和查阅大量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再加以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探讨,得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体育 生活方式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04-03

现今社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为此,笔者走访了广西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和相关学者,并查阅了大量文献,以此为基础分析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再加以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目的

生活方式是说明怎样生活的问题,所以体育生活方式是说明怎样从事体育生活的问题,为了满足当代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体育生活方式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抽样对广西南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为的是使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改革,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质全面发展,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远期效益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体育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大量文献、书籍等,了解相关的概念、特征和评价指标,为整理分析出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措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结合调查所得资料,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得出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途径与方法。

(三)数理统计法

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访谈调查法

笔者以体育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标准等相关问题为基础,走访了南宁部分高校大学生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

生活方式是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努力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方法,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体育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学历与知识技能,在生活方式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道路上,往往为了显现的物质目标而忽视了最终精神享受的目的,在达成了物质目标之后,才追悔莫及,反过来用物质弥补损失的身体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系统学习的最后机会,因此,在校期间要从根本上让学生领悟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观。

(二)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特征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符合实际校园生活、与时代接轨的,这也就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化产品简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活动,大大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甚至是日常的劳动时间。主要体现如下:

1.所需学习时间比重较大。虽然步入大学之后,摆脱了义务教育阶段,尤其高考时期较大的学习压力,但大学阶段的知识仍不可放松,作为踏入社会前最后系统学习的阶段,学生要夯实基础,为未来工作需求做铺垫;要泛泛阅读不同种类书籍,而重点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因此,需要付出较多时间。

2.夜生活丰富,睡眠时间不足。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特色,晚上才是各种活动的开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延后,白天则上课迟到。很多学生选择白天补觉,然而熬夜是白天睡再久也弥补不了的。

3.上网久,坐的时间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遍,以男生为主力军队的大学生,消耗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是宅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而女生的休闲时间则以看影视剧、网购为主。长时间上网不仅辐射大、有害身体,坐的时间久了也会引起脊椎、肠胃等多种疾病。

4.虽然社团活动多,但仍缺乏人际交流。大学校园里的社团很多,到处都是宣传告示,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接触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但是受以自我为中心的青春期性格特征影响,学生在人际关系交流方面还有待提高。

5.荒废课余时间,缺乏体育锻炼。这里所指的荒废课余时间与之前所说的学习时间比重大并不相矛盾,需要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多,但他们并不是全都这么做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是以玩为主的,男生绝大部分玩网络游戏,女生则以网购、逛街为主。

(三)体育锻炼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

1.培养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体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达到身体健康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习惯越好,体质就越健康,其带来的好处很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运动能力,调节自我情感,改善神经功能,维护良好心态,塑造理想身形,培养气质形态,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2.体育锻炼在健全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意义。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它能够改造人类主观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良好的生活方式少不了体育运动的构成,近年来新兴的权利中,体育锻炼被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生理发育,改善心理心态,其因自身所具备的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及自觉性等特征,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到积极、催人奋进的作用。

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部分,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从思想上就缺乏健康的体育生活观念,对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还有就是学生的参与动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决定着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决定着参与体育的项目与方式。不同个体的体育参与动机也不同,女生多数以减肥塑形为目的,以参加小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而男生则是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占多数,所以他们参加的运动大多为球类等的对抗项目。

客观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周边文化环境的问题。参与体育很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要充分渲染体育锻炼的校园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周边物质环境的问题。提供充足的设备设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道路上不受阻碍。物质环境是基础前提,物质基础决定上层思想。三是学校政策环境的问题。在高校中,除部分基础性的体育课程是必修课外,其他都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课导致选热门课程的学生远远多于冷门课程,同时开课人数有限制,有些学生会被踢出,学生没选到心仪的课程,自然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也就不显著。

(四)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措施

1.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参与兴趣。具备一定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建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前提,因为体育意识决定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在教育身体活动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建立健全学生的体育观,使其明白参与体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正确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其体育兴趣,

2.针对学生特点,设置体育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多样性还有待完善,很多体育项目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开展,需要相关人员排除万难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项目,若横向无法扩大,就在同一项目的形式标准上做改变。同时,课程开展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是否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是否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开设具有评价和监测指导意义的运动处方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对其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方式具有促进作用。

3.完善体育设施配备。进行体育运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为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为基础,从根本上就不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何来建立体育习惯。调查研究表明,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4.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受客观环境和他人态度的影响较大,学校要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主线,渲染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健康以及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服务。

5.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问题,并不是每周仅上两三节体育课就能改善的,需要学生在课外也能保持良好的体育习惯。所以,学校要发挥其教育作用,探究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将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和学生未来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其终身体育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现代社会的体育课逐渐突破了教育的范畴,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在高校阶段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的学生过于依赖现代化产品,网络、出租车等严重削减了学生的运动机会,学习压力、校园文化以及物质条件也制约着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同时需要学校采取一些措施,传授学生有关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其终身体育基础,激发学生(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体育兴趣,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因材施教,完善体育运动所需的设施设备,渲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二)建议

以上研究内容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在微观上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细节问题提出了各种措施与对策,学校需要在宏观调控上做出一些应对。一是建立利于开展体育锻炼的校园气氛。通过利用学校的告示栏等宣传手段,向学生传达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一传十,十传百,就能达到最终效果,渲染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二是做好利于开展体育锻炼的后勤工作。完善物质设备设施是关键,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道路上畅通无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度。三是制定利于开展体育锻炼的政策制度。鼓励学生建立与运动相关的社团,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及比赛,学校还可以加大赞助,对活动及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于传伟.体育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

[2]苗治文,韩军生,王晓红.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

[3]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

[4]岑人军,赵长军.论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

[5]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

[6]陶勇,代春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

[7]莫税英.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传承,2010(2)

[8]李恺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

[9]黄俊琪,饶从志,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J].疾病控制,1999(2)

[10]侯海燕.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8)

[11]金昱.对高职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习惯相互关系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9(3)

[12]张琳,邱伏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3]蒋凯.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灵喜(1983- ), 女,水族,广西都安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王 一)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下一篇:将物理学史与高中物理融合教学的三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