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06 10:57:13

职高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导下,其普通文化课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弱化还是加强文化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关键词:职业 数学 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其对文化课的学习准备不足,其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以致对此类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教师难教、怕教,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为此,在新课标实施之前,如何选择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课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致使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有的初中没有毕业,有学习成绩差的,有不想学习的被父母强迫送来的,有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送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只要不让他们出去社会上跟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不少中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二.中职数学培养目标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学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学习数学,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培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在生动的生活实践中愉快地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适应中职培养目标的数学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没有诸如此类的数学提炼与数学思考,“走楼梯”根本不是数学,也与数学无关. “山水含情花带笑,万物细察蕴情思”. 很多寻常的事物在诗人眼中都别有情趣,诗意盎然. 同样,在数学中,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只要我们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就会发现散落于其中的晶莹的数学珍珠。生活中有很多数学例子,例如:在映射问题中,集合A={我班的同学},B={身高},每一个同学对应着一个身高,几个同学的身高可能相同,但一个同学不可能有几个身高,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有唯一的一个元素与它对应”这句话的内涵,这样对学生判断两个集合是否构成映射,提供了生动而难忘的范例。

2.数学举例形象化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可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理解得透彻。

注重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任意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三根木棒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发现这三根木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三角形三边的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改变木棒的长短组成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出这些三角形的边长,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初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吸引。而多媒体不仅能清晰地展现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化、闪烁等手段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把动态的过程直观体现。

生动的比喻和诗意的表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激情和活力。

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抽象的理论如果没有形象的支撑,知识的掌握就不会牢固。教给学生模型化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多提供这些模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建立合适的模型。

3.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化

要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要耐心细致,要等待、要宽容,不要操之过急。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差,思维散乱无绪,缺乏条理性的特点,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的程序、演算程式的训练。例如: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关于求解的步骤可概括为:定象限,找锐角,写形式,求出角;任意角三角函数计算步骤可简记为:负化正,正化主,主化锐角可计算; 判别函数的奇偶性,可归纳为:一定,二算,三比较,四结论。

对照步骤,不急不躁,按部就班,细心演算,长期训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利,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保证对数学长期稳定的兴趣,从而充满信心,不断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层次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进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直接应用某个知识点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思维链比较短,一般一个题目如果超过三个层次,就有点吃力了,因此要缩短思维链条,或者将比较复杂的问题尽量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个突破。例如:

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避免过程的繁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样设计:

直接出示一个具体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将问题设置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 求已知直线的斜率;

② 根据垂直关系求垂线的斜率;

③ 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垂线方程;

④ 求垂线与已知直线的交点;

⑤ 求已知点和交点的距离。

数学是严谨的,但形式严谨的数学学生未必能接受。我们追求的是数学问题的本质,追求的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可接受的数学”的教学效果,过分形式化的内容会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和记忆的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总之,我们提倡探究数学的本质,而不要在形式上过分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体育教学宣传牌 下一篇:课堂问题引领的背景与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