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

时间:2022-07-06 10:52:53

浅析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

摘要: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国,两国的经济联系紧密,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激增,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剧。这一问题的恶化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处理好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收支失衡;贸易逆差;双边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收支失衡的主要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激增。但是两国的贸易失衡问题也一直比较突出,中国在对日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贸易失衡问题不断加剧(如表1所示)。

表 1 中日贸易情况统计(2000―2013年)

年份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增长率(%) 出口额(万美元) 进口额(万美元) 逆差额(万美元) 逆差增长率(%)

2000年 8,316,399 4,165,431 4,150,968 -14463

2001年 8,775,448 5.52 4,495,757 4,279,691 -216066

2002年 10,189,984 16.12 4,843,384 5,346,600 503216

2003年 13,355,683 31.07 5,940,870 7,414,813 1473943 192.90

2004年 16,783,577 25.67 7,350,904 9,432,673 2,081,769 41.24

2005年 18,439,396 9.87 8,398,628 10,040,768 1,642,140 -21.12

2006年 20,729,525 12.42 9,162,267 11,567,258 2,404,991 46.45

2007年 23,595,096 13.82 10,200,859 13,394,237 3,193,378 32.78

2008年 26,673,250 13.05 11,613,245 15,060,004 3,446,759 7.93

2009年 22,878,256 -14.23 9,786,766 13,091,490 3,304,724 -4.12

2010年 29,777,959 30.16 12,104,349 17,673,610 5,569,261 68.52

2011年 34,283,401 15.13 14,827,049 19,456,352 4,629,303 -16.88

2012年 32,945,578 -3.9 15,162,183 17,783,395 2,621,212 -43.51

2013年 31,242,326 -5.1 15,028,426 16,213,900 1,185,474 -54.77

两国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由表1可知,从2002年开始,中日贸易逆差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到了2010年达到了556.9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逆差额为2002年的11倍左右。2011年和2012年虽然逆差规模减少,但主要是受日本地震和“事件”影响导致日本对中国出口下降,2013年则是由于日本大幅贬值造成的。

(二)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在不同类商品间差别很大。如表2所示,日本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的产品上,不仅贸易比重很高,超过了整个进出口额的50%,并且对中国均表现为顺差。而中国只有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食品、饮料、烟草及鞋靴、伞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上表现为对日顺差。因此,在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中国对日主要表现为逆差,而在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对日主要表现为顺差。

表2 2011年中日主要进出口商品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

产品类别 金额 比重(%) 产品类别 金额 比重(%)

机电产品 72460 44.7 机电产品 64881 40.6

贱金属及制品 18098 11.2 纺织品及原料 25467 16.7

运输设备 15371 9.8 化工产品 7766 6.5

化工产品 13908 8.6 贱金属及制品 10977 6.0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11830 7.3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10782 5.9

塑料、橡胶 10470 6.5 食品、饮料、烟草 5000 3.2

纺织品及原料 3877 2.4 光学、钟表、医疗设 5775 3.1

矿产品 2440 1.5 塑料、橡胶 5687 3.1

陶瓷、玻璃 2065 1.3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 4653 2.5

纤维素、纸张 1854 1.1 皮革制品、箱 3580 2.0

二、中日贸易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中日两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是两国贸易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产业结构转移中,牢牢把握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迅速地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奠定了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世界核心地位。期间,中国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中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产业的重要转移对象。这样,在全球产业链中,日本处于高端的地位,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中国则处于制造业的低端,成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日本生产的高精密产品是中国企业扩大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扩大对日本高科技产品进口。而中国的出口多是低端消费品,在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出口自然无法有很好的提升,所有贸易失衡在所难免。

(二)中国人世关税降低是导致中日贸易收支失衡的直接原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关税的降低使得日本产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关税的降低刺激了中国企业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进一步被加剧。据统计,2001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顺差还有21.61亿美元。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后,日本对华产品出口急剧增加,中国对日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中日贸易出现了自中国人世后的首次逆差,为50.32亿美元。到了2010年,中日贸易逆差额增长到了556.9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约为2002年的11倍。

(三)中日经济增长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内在原因。

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则处于低迷的状态,国内需求、投资不旺,政府财政赤字和失业率不断增加,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的差异对进出口的影响体现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企业加大对日本高科技设备、技术的引进;同时,经济增长也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这会提高消费者对日本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其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其对中国的进口能力。使得中日双边贸易朝着“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方向发展。

三、中日贸易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日贸易收支失衡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缓解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另一方面,中日贸易收支失衡也会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降低我国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下面从正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贸易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中日贸易收支失衡有利于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目日本现阶段在经济总量上虽然比不上中国,但其在工业制造、金融实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可以增加在高科技设备、技术和电子产品等方面的进口,并保持一定程度的贸易逆差,从而推动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2.中国从两国经济的互补优势中获得利益。在全球产业链中,中日两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而日本则处于全球制造业的高端。一方面,中国可以扩大传统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占有份额,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日本在科技创新、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在科技水平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3.中日贸易收支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通货膨胀问题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剧。日本产品的流入会增加中国产品的竞争,降低其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胀问题。

(二)贸易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

1.中日贸易收支失衡会对中国的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对日的商品中,原材料等资源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高,资源的长期净流出会加速中国的资源耗竭速度,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日本转移到中国来的许多企业都是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产业,这些企业会给我国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中日贸易逆差的持续增加会加剧外贸企业的出口压力,增加中国的失业率。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再加上中国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中国的很多出口型企业都出现了裁员、出口不畅等问题,而中日贸易逆差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大中国企业的出口压力,致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

3.中日贸易收支失衡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欧美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传统的外需导向型经济政策遭受了巨大挑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不断放缓,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减缓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应对中日贸易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出口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可替代强,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不利于出口的长期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只有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一方面,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贸易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另一方面,加紧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延长产品生产的加工链,由单纯加工贸易逐步向研发设计、深度制造、国际物流、售后服务等方向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和高新产业等新兴科技,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二)谨慎采取人民币升值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将会对中国的服装、食品等传统出口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也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中国政府必须谨慎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必须在坚持渐进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适度放松外汇管制,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同时强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适时加快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人口达16亿。一旦达成自贸协议,中日韩自贸区将成为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经济具有各自区位优势,互补性较强,建立自贸区将有利于形成区域分工机制,进一步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放各国的国内市场,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减少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自贸区的建立使日本市场进一步向中国开放,中国的优势产品将进一步扩大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这样不仅有利于缩小中日两国的贸易逆差,而且有利于增强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提高本地区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应把握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适时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扬阳.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外资,2012,08.

[2]张宏.日本产业政策的演进与中日贸易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08.

[3]黄圣平.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刘昌黎.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11,7.

[5]李小北.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04.

[6]杨振.中日贸易逆差问题探析[J].对外经贸,2012,10.

作者简介:黄烈鑫(1985-),男,华南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政府预算改革与政府审计转型 下一篇: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