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迎春纳福――添丁炮

时间:2022-07-06 09:22:19

客家人的迎春纳福――添丁炮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客家人重“丁”甚于重“财”,认为“丁”本身就是“财”,有“丁”则有“财”,“添丁”则意味着“人财两盛”。“添丁”作为客家人最重要的礼俗,其庆祝活动往往融入在客家岁时民俗之中,给客家人和美的岁时生活带来更多、更亮丽的色彩。客家人新年正月庆祝添丁的民俗活动形式繁多,持续时间长,从大年初一的“扛花子酒”,到正月十五元宵夜的舞龙、舞灯,狂欢的民间氛围有增无减。“添丁炮”,是赣南客家独有的岁时共同庆祝宗族丁财两旺的民俗活动。“人丁兴旺”寓意家族繁荣、香火兴旺,是客家人的喜中之喜,“添丁”已成为赣南客家著名的民俗品牌。“添丁炮”的民俗,遍及整个赣南客家。新春时节正是赣南客家到处洋溢着喝“添丁酒”、放添丁炮的红火时刻。

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我更是不会错过。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人们燃放“添丁炮”,更多要表达的是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添丁炮”,这一传统民俗,正在以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响彻赣南的村落,被人们寄予着希望与幸福。

农历大年初二这天,早上8时左右,当车子还没到达田心村时,田心围里已经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在赶往田心围的路上,不时遇到不少戴着头盔、穿着雨靴的男人挑着爆竹往祠堂里送。我急匆匆地走到田心围,融入到祭祀的人群中。在祠堂前,有一口方形池塘,寓意为“留水存财”,池塘周围站满了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人们用竹篮提着鸡、鱼和酒等贡品陆续进入祠堂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人丁兴旺。祭拜结束后,一些村民在祠堂前用竹竿将鞭炮串起来,靠在墙根,做好燃放“添丁炮”的准备。祠堂内,唢呐声、锣鼓声响起,6名年轻的村民挥舞着一条5米长的黄龙,翻腾起舞。此刻,按小孩出生的时间顺序,添丁了的男人点燃一条鞭炮,奔跑出堂外,其他村民也点燃了准备好的鞭炮。一时间,一条条火红火红的鞭炮炸得满天飞舞,爆炸声震天动地。为了不被炸伤,许多村民耳朵里塞着棉花,头上戴着头盔、戴上口罩,甚至有的戴上防毒面具燃放鞭炮。浓烟、碎红的纸屑直上云霄。很多摄影人为了拍得精彩镜头,无所畏惧,与放鞭炮的村民一起冲入硝烟中。这般激烈的场面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每当听到鞭炮声,思绪就会把我带到宁都县石上镇石上村元宵节燃放“添丁炮”那宏大的场面中。江西宁都一带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维系数百年的春节期间的“添丁炮”“割鸡”等民俗活动,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生育观的烙印。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日(也有的地方是初一、初二)凡在这一年内生育了男孩的家庭都要举行传统庆祝仪式: 燃放“添丁炮”和“割鸡”。 历史悠久的石上村距宁都县城19公里,村里有3000多人,大部分是李姓,有一个总祠堂和6个分祠堂。每当春节,亲朋好友要送来缠绕在长长竹杆上的爆竹,集中放置在家族祠堂前。下午四时左右,活动开始,“添丁户”手擎大公鸡,香烛灯笼跟随,伴着外婆家请来的鼓乐队,来到村头大樟树下,割断大公鸡的喉管,祭祀先祖,然后环村游行。村庄舞狮、舞龙队也上阵助兴。届时,爆竹声声,鼓乐齐鸣,舞龙上下翻飞,至四时,集中燃放“添丁炮”开始。难以计数的、长竹杆上的爆竹被同时点燃,霎时爆竹声震耳欲聋,烟雾冲天而起,蔚为壮观,表达着村民们添丁的喜悦。

宁都石上村也是石上镇政府所在地,在石上村,最为隆重的民俗就是元宵节的“添丁炮”,整个仪式要正月十四、十五连续两天才能完成,所谓“添丁炮”,是为在上一年全村新生男丁举行的庆祝仪式,生有女孩再有钱也是不能参加的,仪式又分为十四的“割鸡”和十五的“添丁炮”两个部分,关于“割鸡”,石上人为我讲述它的来历:相传,汉唐时期,石上就有人居住,有个叫李长贵的大户人家一直没有生育过。盼儿心切的妻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在村南的河边看见一座汉帝庙,跪下叩拜后就怀孕生子了。妻子把梦境告诉丈夫后,李长贵激动地说,真如梦中,我就去那儿建座汉帝庙,年年朝拜。当年果然应验了这个梦,石上村也建起了汉帝庙,不仅这两夫妻,连全村的人都认为有灵验,纷纷拿着香烛,抱着大公鸡去庙里朝拜。我们现在所见的民俗大体由此演变而来。

正月十五下午四点过后,是石上村最惊天动地的一段时光。石上村的六家祠堂上堆满了用竹篙串起的爆竹,与土铳鸣响的同一时刻,爆竹同时点燃。人们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在弥漫的爆竹硝烟中,在欢天喜地的鼓乐声中,尽情释放着太平盛世的豪迈,宣泄着火红年代火红日子的喜悦。数以千计的爆竹,要燃放近一个小时,地上散落着一片厚厚的爆竹红,人们的头发、身上也沾满了星星点点的红屑。在祠堂鸣完爆竹后,红光满面的石上人,“龙灯”领队、“扛灯”成串、“马灯”压阵,吹着号、打着鼓、放着鞭炮,开始了环村巡游。这其中还穿插着石上最富特色的灯彩表演。“马灯”装扮成皇宫里的5匹骏马,任何人都不得阻挡,有寓示“马到成功”之意。披红扎彩的龙灯表演着打滚、摇尾、摆动、龙盘玉柱、龙抢玉珠、龙摆龙门的各种动作。“担灯”队也要上场。生了儿子的人家要做一排安放6盏大灯(象征三对双胞胎儿子)的担灯。旁边还有两个孩童提着两盏小灯(象征着有儿有女,子女双全),一路鸣爆竹奏乐,游村游家进祠堂。

元宵节是石上村人最热闹的日子,绚丽多姿,饶有情趣的灯彩更为石上镇添色不少。相距不过十几里、几十里的村落之间,村村都会玩灯彩,村村的灯彩又都不尽相同。江背村盛行“扛灯”,做工精致灵巧。城头村有“花灯”,灯笼里纸扎的观音和麒麟折射着城头人“夫妻恩爱,子孙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与石上村不同的,是曾坊村的“桥梆灯”烘托着村人添丁添福的喜庆。只要村里哪一家人去年生了孩子,不管第一胎还是第二胎,不分男孩女孩,都要列入扎制“桥梆灯”的行列,哪一家去年娶了媳妇进门也要列入扎制“桥梆灯”的队伍。去年的曾坊村添丁添口15人,今年的曾坊村就要制作15排“桥梆灯”。“桥梆灯”是在一根长4.5米的“桥梆”上,扎十盏架子灯,灯座上有安放蜡烛的座孔,架子周围用红纸、白纸贴封,雪白的纸上要贴上红色的剪纸,全村150盏灯排列成队,如长达近百米的火龙。由几十个壮年男子抬着进祠堂、游村巷、过家门。穿过昌厦公路,登上村口山头,再返回村前的稻田里。在夜幕中,龙头与龙尾要进行各种队形的变化和表演,龙头要咬住龙尾进行反复的较量,夜幕降临以后才开始的“桥梆灯”巡游活动,要进行几个小时,直到全村人都看了尽兴后,才返回各家各户吃元宵团圆饭。

民俗也就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文化,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在石上村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民俗对当地人的影响,当地人看起来并不是很富裕,但很看重家族的兴旺,添有男丁参加这样的仪式一般要花费5000元左右,最省的也要超过3000,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看得出来他们很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可以这么说,男孩女孩在石上一生下来就享受不同的待遇,我这次去就看到了50个男丁的家庭参与这个活动,可喜的是,随着各姓氏之间的交融,生活在石上的外姓也可以参加,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万万不行的,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秩序井然,出场秩序是抽签决定的,听村里人介绍,以前常会发生为了争先而发生家庭甚至家族的争斗,如今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也许有点绝对,但面对老百姓自发组织、这么有凝聚力的民俗活动,我不想用先进或落后去评价它,看到他们庄严而又充满激情的参与,我内心是尊重的,也用不着担心这种民俗的负面影响,这就是现实,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变化发展的。

上一篇:教学微调查的实践 下一篇:加强盐城市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