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飘香油纸伞

时间:2022-07-06 09:01:02

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

蛙声就从水田里

布谷鸟就从远山

都带着冷飕飕的湿意

来绕着伞柄打转

喔,雨气好新鲜

――余光中《记忆伞》

白墙黛瓦,石板巷子,细雨时节,擎一柄油纸伞,伴着满树的花香,穿过幽深的巷子,诗意行走。街的尽头是古旧的院落,长满青草的天井和石阶,阳光从几片亮瓦中洒落,古老的制伞工具、古老的红色、充满沧桑感的制伞人,就在那里。

穿越时空,回到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时……

传说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她看到鲁班在外施工被风吹雨淋,非常辛苦,很是心疼。受路边亭子的启发,她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外蒙上兽皮,样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张自如……根据南宋《玉屑》中的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就利用竹子的韧性,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

“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近又有美美,工作益精巧。”1882年的《泸县志》里就有关于分水油纸伞的记载,它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技艺如今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分水油纸伞,以制作传统大红伞闻名。泸州市江阳区的分水岭镇,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制伞历史了。“据说在油纸伞销售最鼎盛的时期,年产可达2000万把。”国家级分水油纸伞传承人毕六福说。

一把传统的分水油纸伞需要多达一百道的繁琐工序,在此过程中,由于选用的材料全部为竹子,制作过程又全部由手工完成,所以不消耗一点能源。古人的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最细微的环节之中。

相传,有一个徒弟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后,便出师自立门户。但他无论怎样精细制作,最终在插接伞骨的时候,木顶都会开裂,无奈之下,只好回来求助师傅。师母随口道,师傅在后院泡伞疙瘩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徒弟赶忙回到家中,泡制木顶,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情况。原来,木头含有胶质,在干燥的时候就会发生收缩,造成木头开裂。用水泡使木头的胶质溶于水,再晾干后就不会开裂了。

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伞面一般都以丝帛为主,造价昂贵。油纸伞的出现改变了伞的历史,让更多的寻常百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雨伞。如今,油纸伞伞面依然延续了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皮纸。

早在1000多年以前,桐油就被利用到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里,油纸伞也因此而得名。

油纸伞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到了唐代就已经开始流传国外。今天看到的日本传统舞蹈中所使用的唐伞,就是由我国唐代的油纸伞演变而来。

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自乐山大渡河的上游乘船而下,他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被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的伞面上却印有“泸州制”的图章。当时船上有人看到后,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怀疑他就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便匆忙前去报告官府,但等到衙役来追捕时,石达开早已不见踪影。

从此以后,油纸伞便成为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的吉祥之物。

抗美援朝时期,曾有50万把油纸伞伴随志愿军出征,此后,油纸伞又被称作“红伞”。

之所以分水油纸伞能够闻名全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分水油纸伞作为雨具经久耐用,伞骨反复支撑上千次而不变形,能经受5级大风的吹打,连续使用3年以上不破损、不漏水。如今,分水油纸伞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因所蕴含的文化与美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典型的传统文化记忆符号。

上一篇:杂草在园林中应用可行性初探 下一篇:英汉双及物构式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