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制桐油纸伞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共生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6 04:08:49

四川泸制桐油纸伞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共生关系研究

【摘 要】 本文乃针对乡村建设中建设性破坏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失和消逝,并最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本源与土壤遭致破坏之重要问题而展开的保护、梳理性研究,其以田野考察为主,记录整理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村落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以此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亟待保护,且必须以共生保护模式为方法途径的观点。

【关键词】 传统技艺 传统村落 共生

泸制桐油纸伞传统技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衍生于农耕文明本源与人“行、想”行为本源之技艺形式,其产生与存在和传统村落乃不可分割之共生关系。分水岭乡地处泸州市东南22km的位置(图1),乡域面积69km2,总人口3.6万(截止2009年),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以粮食生产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如若从空中俯瞰全乡,其整体形态是沿省道蜿蜒而成的川坝形村落(图2),充分体现四川盆地连绵起伏山坝形丘陵与山林地景结构特征。

泸制桐油纸伞传统技艺能在此乡形成,源于其与地景结构唇齿相依,因大面积拆建,现仅存有着老作坊长778m的分水老街(图2)。据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采集、原料加工、主体组装和制作、晾晒、最后制作等阶段)在村落与天井院作坊(图3、4)形成5种功能空间:原料采集空间、加工空间、组装制作空间、晾晒空间、制作空间(图5)。

1) 原料采集空间:此是指乡村周围连续出现的平坝和中低高度的丘陵,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使该处拥有类型丰富,个体韧性强之竹林,以楠竹为主,另,该地亦是国内重要桐树产地,是桐油提炼之物质条件。

2)原料加工空间:此亦在室外,乃位于村落边缘与竹林之间老作坊后院,功能以加工主体骨架批子、衬子为主。批子、衬子需竹节长、韧性好的原料,本地生楠竹恰能满足需求(亦或技艺因物而生),此竹生长迅速,为技艺而砍伐,反又成助其生长之环节。当下,随老作坊在后院加建厂房,此工序亦可于室内进行。

加工批子、衬子是将400cm或500cm竹杆,裁切为50cm竹筒原料,故需开阔的室外空间。裁切后,需在室内外加工,工序包括:刮青、划墨、削伞批(衬)、解墨、钻、穿线6道,直至将50cm长的竹筒加工为线穿后仍能严丝合缝聚拢的批子、衬子原料,以成伞体骨架。划墨、解墨乃重要工序,反映传统手工技艺之智慧。

手柄、木顶、伞托、伞杆、跳子的原料制作亦在加工地或后厂房完成。手柄、木顶、伞托以平坝林地的岩桐和杉木为素材,加工成一段段原料,后由铁丝穿串,置入后院大块页岩重压铁桶中进行脱胶浸泡。伞杆乃伞体支撑中轴构件,须用细直的宜宾水竹,足见,一把传统手工技艺而制之油纸伞所涉空间领域之广及地点距离之长。该阶段最后程序为加工跳子,构件虽小,却支撑了整体伞骨、伞面,无可替代。

3) 组装与制作空间:组装制作纸伞各构件常在分水老街两侧老作坊进行,具通风、换气、采光功能,承接天地之气,承载“水盆”传统文化寓意之天井院落则是重要工作空间。

组装共6道工序:卡批子、抽线、穿线、道线、网伞、折子。卡批子是将衬子、批子组装后卡于伞托槽内。抽线是将卡好伞托的骨架再用线穿一次,以固定伞骨。网伞前需道线,即用道线机(类似于纺线机)将大棍子线缠在小棍子上。网伞乃用线固定撑开的骨架,须在固定撑开伞骨的支架上进行,同时,还需折子(两边稍弯,其两端之距正是批子所需间距)控制批子间距后再缠线。缠线常5道,固定的伞架方可糊裱,缠线后,一把伞的雏形基本完成。

伞面糊裱前,须在放有石印的空间(常在天井院)进行伞面纸印刷与加工,包括切纸、拖药纸、定版、套色石印、捡花纸、兑色兑胶水6道工序。油纸伞采用手工皮(褚树皮)纸,因吸油性强乃最佳选材。切纸完成于院内切纸台,专用切刀长刃沾油后,一次可切500张。拖药纸需先用添加糖、盐的浆糊抹在纸上形成薄膜,确保纸晾干并仍有温度之后,将图案复制于大理石石印,并在石板左下角与右上角做直线标记,以使套色不错位。石印图案轮廓需用具腐蚀性药墨勾勒,药墨所经之处不吸油墨,木滚子滚两遍油墨便可套色印刷。

捡花纸需特制桌案,因花纸非整张一次印刷,而是将整张(R50cm)分为7份,各份单独印刷,故承载花纸的台面至少需110cm。花纸捡完才能裱糊,胶水兑入豆浆使用,以保证伞面整体平整、光滑。裱糊纸伞仍在天井院进行,需一张放置花纸鬃刷等工具的桌子,及支撑伞骨的三腿支架,湿纸(用鬃刷把胶水刷在花纸上)后将伞架刷匀浆糊,再将花纸粘于其上,同时,还要牵顶、扶纸,扶纸是用类似钳子的工具夹住糊纸的衬子上下滑动,让花纸与衬子黏贴更加牢固。工序与技艺看似简单,却蕴含师傅们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且都经工具附着在伞上,人物合一的特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4)晾晒空间:此乃老作坊后院的背阳山坡与稻田间的开阔场地,择背阳之坡,因桐油纸伞不能经受阳光直射,如直射会使伞面干裂与图案褪色,而荫干则色泽稳定长久,胶水还能牢牢黏贴于伞纸上。晾晒需一天时间。

5)制作空间:最后制作阶段均在室内进行,包括筘扎、烘烤、装伞杆、齐头、换伞杆、糊顶、裹顶、熬油、晃伞、渡伞、检验、打包12道工序。筘扎是在收伞后,为防止伞面花纸粘结,用扎刀(未开刃)插入伞面折叠缝隙,整体检查一遍之后,进行烘烤以使其快速定型而至收撑自然。烘烤是将伞杆朝上,排置在一200cm*300cm砖砌立方体烤箱内,顶面乃由拉绳可上下拉起的箱盖,下面是导热地板,由地板下的炉火将地板烤热,热量传至烤箱烘干纸伞,炉温须控制在70°C至80°C。之后,在内院装伞头、齐头(用剪刀裁齐衬子端头)、换伞杆、糊顶、裹顶。皆毕,再于院内熬制桐油。熬油需在炉灶上架一敞口大铁锅,熟桐油可祛湿、防水、防腐、防蛀。晃伞也在内院,即将熬制的桐油抹于伞面,将伞固定在一一端高一端低的长条凳上(伞固定在高的一端),师傅可以脚蹬条凳,边转伞边晃油。渡伞亦在内院,级别最高的伞是“满穿伞”,此技术是将备好的五彩丝线穿渡在伞骨之间,每层颜色与针法均相异,一把油纸伞需穿5层,共2000多针,不仅使批子更美观,还能使衬子、批子更加牢固。最后进行检验、打包。一把桐油纸伞的制作周期需耗费几个工人几周的时间,充分证明传统手工技艺蕴含的人文气息与场所精神之特性。

桐油纸伞传统技艺是巴蜀人民在适应自然条件,运用天然原料“竹子”顺势而为所成,与当地穿斗式民居的竹编夹泥白粉墙,宽阔的出檐,横长的天井合院一样,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名物的体现。天井予前院明亮的采光,因周围宽大出檐遮挡的昏暗氛围而越显明亮,接地气而幽静的空间,阴凉的氛围让人能专注于制作,通过双手,透过静谧光线,机械无法代替的手工意味传入油纸伞中,使“伞”这一遮雨工具,又具有华盖、华胜吉祥寓意的名物具有了生命。今天,分水岭乡已仅存老作坊一家,老街亦仅剩778m并与新建空间格格不入,简陋、庸俗的商业店面几乎占有全部立面,至此,唯有所剩老街还能依稀辨认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契合之原貌,令人痛心,小城镇建设不应以连根拔起、大拆大建来实现,应在保留地域性物质、非物质文化标识的基础上对空间环境进行审慎、计划的保留、改造和新建,毕竟分水传统村落与手工技艺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好似老街口千年古樟(图6),已根深叶茂生长了上千年。

上一篇:中华孝文化特色的凝炼及文化载体的建设研究 下一篇:试论在工程清单下如何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