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7-06 08:15:23

关于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信用制度发展,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分离,信用制度在加速单个资本的集中与积聚,提升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分散经营风险和就业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为主导的浪潮愈演愈烈,资本贪婪的灵魂不会满足,虚拟性金融产品似乎成为价值创造的“万能品”,产业空壳化形势岌岌可危。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产生与流通的温床;虚拟资本将信用制度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适度、有效、符合国情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对处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用制度;虚拟资本;货币虚拟化;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 F0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30-0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虚拟资本”首次提出是由威・里瑟姆在1840年《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关于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讨论,已有很多经济学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主要包括约翰・穆勒的“信用媒介说”、亨利・桑顿的“观念资本说”、格里和肖的“金融媒介论”、哈耶克的虚拟资本效应和马克思的信用货币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某些解释,但究其本质,缺乏对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之间逻辑本质的分析。我国学术界对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更多侧重于研究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品和全球金融化问题的探讨。

基于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对当下虚拟资本过度发展导致的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解决关键在于重新明确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之间的关系,从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对两者进行动态剖析,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信用和虚拟资本的讨论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当下我国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导。

(二)信用与虚拟资本的定义

1.信用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信用存在借贷性。信用将产业资本的使用扩大至生产开外,一方面基于借贷双方的信任程度,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层面上,实现价值的偿还。信用从方式与制度两个角度实现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殖。信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产业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将一定支付期限属性赋予证券等票证,彼此之间提供商业信用,提供了信用制度最早期的样式和发展基础。

2.虚拟资本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别对国债、股票、商业汇票等有价证券进行考察,并认为他们是虚拟资本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但尚未对虚拟资本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种形式具有投机性和价格回归性。马克思强调基于信用获得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产生的利润也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股息、红利等,实现了形式上的外延与扩展。

二、资本论视角的两者关系分析及评述

简而言之,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的发展基础与成长动力,并贯穿于整个资本运行的环境当中,虚拟资本发展反作用于信用制度,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超越生产力限制的无节制的虚拟资本扩张,酝酿着经济危机的萌芽。

(一)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产生与流通的温床

1.借贷货币资本催生虚拟资本扩张,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信用的产生,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生产资料的私有闲置资本增加至超过资本家用于消费资料那部分,就成为生息资本乃至借贷资本的源泉。信用货币代表的价值索取权而不是实际价值的方式推动债务与债权的顺利实现,正是这种无价值的形态促使资本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发生了分离,促进了虚拟资本的形成。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的本质在于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信用化即资本虚拟化的过程。当有价证券成为资本投机的工具时,虚假的经济繁荣会出现,减弱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造成新一轮的恐慌。

2.社会资本积累加深虚拟化程度,实现对资本所有权潜在扬弃

信用的产生也加速了资本集中与积累,并调整了资本技术的构成,使得资本重新分配实现规模再生产,促使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并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扩张。马克思指出,随着货币资本积累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将会采取银行准备金、银行券、汇票、本票以及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单据等以带来收益的纸质契约形式,即虚拟资本形式,这种联合“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是对资本所有权的潜在扬弃。

3.信用制度节省流通手段的实现时间和费用,加速资本再利用

“通货速度的大调解器是信用”,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为基础。一方面,这种加速是技术性的,较小量的货币或货币符号会同银行业务技术联结完成流转,另一方面,信用又会加速商品形态的变化速度,从而加速货币流通的速度,进而促使资本形式变化加快,最终推动了整个再生产过程。考虑虚拟资本的流通,以银行资本为例:

其中W*即为虚拟资本,我们只考虑虚拟资本参与的资本市场部分,即G―G'―G"的价值增值过程。当职能资本家的自有资本难以满足正常生产循环需要时,不得不通过融Y来借用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货币资本家的闲置资本。于是,职能资本家让渡一部分利润g,取得货币资本家持有资本使用权,获得“双重支出”与“双重回流”。货币资本家通过出售“平均利息率”的有价证券,将最终收入进行资本化处理,完成g―W*的转变,虚拟资本获得了所有权证书的存在形式,一方面推动了商品循环的再生产G―W...P...W'―G',扩大了现实资本规模,另一方面加速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商品化交易W*―G'―G",扩大了虚拟资本的规模。

(二)虚拟资本将信用制度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虚拟资本印证了信用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借贷行为

马克思认为,在真正的资本主义信用经济条件下,虚拟资本仍然无法脱离现实资本而存在。信用依托于借贷关系而存在,借贷行为的实现在于通过利率联结储蓄与投资,完成现实资本与虚拟资本运动上的一致。

2.虚拟资本冲破时空的束缚,将信用深化建设扩展到全社会领域

马克思指出发行银行券、扩大银行业务、增加流通准备金或私人支付手段准备金等纯粹技术性手段等都可用来创造信用。这样,银行就可以在有价证券外创造更多的货币和货币资本,同时构筑一个以中央银行为社会信用的基础、商业银行和同业拆借进行支撑的信用体系,促使信用建设范畴扩大至全社会的领域。

3.“部分投机性”和盲目性有可能扰乱信用制度发展的正常路径

职能资本家通过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瓜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没有改变压榨劳动者的资本主义本质,而且金融资产的交易基于预期现有资产的某种变化,生产的脱离性更助长了金融的不稳定性,而投机性和盲目会造成虚拟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扭曲了信用对利润率平均化或作为平均化中介的作用,成为少数社会财富垄断者对大多数劳动者进行深入剥削的工具,严重阻碍了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的发展。

(三)信用深化c资本虚拟化加速经济危机的产生,高杠杆化是危机诱因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也就是社会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冲突,信用货币使得“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信用制度本质上说,提供了支配他人的资本、财产、劳动的权利,具有杠杆调整。首先,金融杠杆在虚拟资本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诱导下被盲目抬升,也提供了对剩余价值更为极端的剥削方式,实体经济面临着资金不足和利润瓜分的双重压力,极易演变为经济危机。其次,虚拟资本作为实体资本的“纸质复本”,掩盖了两者之间独立运动的本质,会引发人们过度的短期投机行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虚拟资本的投资比率随着家庭富裕度上升而增加,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差距也将扩大。

三、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性调整和金融创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金融化资本把各国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适度的、有效的、符合国情的信用和虚拟资本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信用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本末倒置

虚拟资本的核心作用在于交易,交易双方的信用高低决定着交易完成效率、优劣程度和是否继续合作,完善的信用制度促使实体资本加速虚拟化。所以要求虚拟资本的发展,必须实现在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进行合理控制,不可过分夸大虚拟资本的反作用。

(二)信用制度创新同时要保证虚拟资本运行稳定,把握监管和创新的关系

当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信用制度、信用模式也要有所创新,才能保证虚拟资本的运行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这要求一方面创新要在信用轨道下运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消除产品创新时带来的信用扭曲和市场低效率。

(三)建立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环境,推动信用深化与信用进化

虚拟资本的发展还涉及整个社会中人与群体的软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信用制度的建设,加快信用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实施;积极推动内外部增信机构的联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持续深化公民的信用意识;促使征信服务社会化、制度化、透明化、网络化,实现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协同发展效应,将信用深化与信用进化真正落到实处。

(四)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合理控制金融发展节奏

虚拟资本的爆发式发展推动虚拟经济直线式上升,纯粹的货币或证书形式的积累加速产业的空壳化,极易落入金融化陷阱当中。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关系,一方面避免金融过度发展,有效控制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资本的积累,合理稳健经营资产流动性,强化本国实体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对于资本市场也要有节制的开放,对于资本项目进行合理管制,将国外金融崩盘负效应对我国的辐射危害降至最低。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52, 545, 532, 453, 456, 555, 530, 546, 589, 546, 389, 500, 553, 585, 499-500

[2]成思危.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3-18

[3]张志元.传承与超越: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13-16

[4]王宇.马克思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5)

上一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下一篇:融入主流是成功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