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6 07:19:50

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农民身体健康观念和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多样,但场地利用率不高,缺乏体育骨干力量和正规组织,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西安;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89-02

0引言

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陕西省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陕西省各个地区农村逐步实施。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努力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意见》文件精神,更有效地促进我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本文就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农民体育工作继续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农民体育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 问卷调查法以未央、临潼、长安、灞桥、雁塔5个城乡结合部乡镇、街道办、基层农村及广大农民为对象,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针对基层体育负责同志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0份,有效回收率91.67%。

1.3 数理统计法对收回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2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

2.1.1 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条件较好、资金到位、时间富余在调查的5个区中有69%的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到位,大都拥有各自的活动场地,总体基础建设较好;79%的乡镇、街道办每年用于开展农民体育活动的经费在2万元左右,16%的乡镇、街道办农民体育活动经费介于2万元到5万元之间,5%的乡镇、街道办农民体育活动经费高于5万元,活动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会企业赞助。由于地处城市边缘,拥有偏远乡村不具备的许多便利条件,结合部农村农民自主经营相对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与偏远乡村的最大区别在于耕地较少,从事农活人员比过去大幅减少,早出晚归的进城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每逢周末、节假日业余时间较多,成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力量。

2.1.2 农民重视身体健康观念和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热情逐年提高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由于在思想上受城市居民“宁请出汗、不请吃饭”、“动的适当、活的轻松”等健康积极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在享受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开始逐渐重视自身健康水平、业余文化生活的充实方式等问题,渴望参与有组织、成规模的体育健身活动。

2.1.3 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经常,活动形式多样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乡镇、街道办和农村每年举办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固定在元旦、春节、劳动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几个节日上,还有少部分的农村利用周末假日、重大喜事的机会开展各类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大部分农民群众每周自主锻炼次数保持在1-3次,近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众每周自主锻炼达到了3-5次,少数农民养成了每天一次的锻炼习惯。农民群众重点爱好的体育项目主要是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和普及性好、趣味性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绑腿跑、跳绳、象棋、锣鼓、秧歌、中长跑、象棋、秦腔、锣鼓、健美操等。

2.2 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存在问题

2.2.1 农村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没有作为活动平台来推广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普及率较高,经济条件好的农村自主建设的活动场地也很多,像未央区蔺高村2009年该村投资154000元,修健身广场4个共2800平方米;临潼区行者街道行南村2008年投资6.8万元修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广场”;雁塔区长延堡街道为社区建立了12处文化娱乐场所,10个健身广场,并建设了“篮球一条街”等;长安区共筹集专款327.2万余元,为24个村率先建成了总面积39.5万平方米的农民健身休闲广场;灞桥区建60多个文体活动广场,全区40%以上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应该说这些地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应该是如火如荼的开展,但结果却是相反。究其原因,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健身场地的总体利用率偏低,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高,没有将其作为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固定平台来推广,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辐射、示范作用不明显。81%的乡镇、街道办的体育工作负责同志认为,开放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农民群众在无组织、无引导的状态下开展活动对场地的爱护不够、使用方法不得当造成很大耗损。

2.2.2 农民体育工作骨干力量缺乏,专业培训不够城乡结合部农村在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时缺乏中心组织力量和专业单项骨干,参加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拥有等级裁判证的骨干人员较少。调查显示,只有36%的乡镇、街道办有5人以上参加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而拥有篮球、乒乓球和象棋等项目三级以上裁判证的人员只分布在17%的乡镇、街道办中,且工作职业大多与体育无关。骨干人员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农村不能够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2.2.3 农民体育活动开展缺乏正规组织,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许多结合部农村都是自发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大多数的农民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凑热闹的心态较重,目的性不明确,思想认识高度不够。有89%的乡镇、街道办体育工作负责同志认为结合部农村在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发展较慢,不能很好地总结积累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2.3 西安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对策

2.3.1 将开展农体活动与提高基层领导和农民意识相结合,促进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和谐健康发展要做好农民体育工作,就要让基层领导和广大农民正确看待组织开展和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真正内涵,让他们充分了解体育健身活动与增强凝聚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提高自身身体健康水平的密切关系,将体育的表现形式和健身功能普及到广大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中去。因此,加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表现方式和健身功能的宣传教育、培养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是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基层领导有了体育意识这种内在动力,才能通过体育手段逐步引导广大农民在参与健身活动中建立交流话题,培养协作意识,增强凝聚力,不断提升本地区农村的和谐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有了体育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来促进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在思想上对体育与健康也就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2.3.2 依托城乡结合部农村资金、场地、时间上的优势,加强组织指导,加大推广力度,逐步产生平台效应,形成制度化城乡结合部农民自发开展体育活动,随意性和随时性都很大,如果没有上级相关部门的组织指导,就不会形成长效机制,时间长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就会降低。根据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好、场地建设较好、农民业余时间充裕的特点,省、市、区三级农体部门应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在农体活动经费、场地建设资金、活动宣传手段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加结合部农民体育健身工作的推广力度和深度,不断探索当前农民体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符合结合部农民体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坚持计划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抓好经常性体育锻炼,注意保护和挖掘乡村民间特色体育项目,多举办具有农村特色、健身性强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让农民群众养成阶段性开展农民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拓宽健身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慢慢接触并学习组织的方法和程序,形成规范化的良性模式和固定模式,形成制度化,使城乡结合部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走上正轨。

2.3.3 加强基层农民体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工作不断发展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离不开正规的组织、严密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因素,那将直接影响着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有效组织开展,可能降低健身活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活动乐趣。想要从根本上规范城乡结合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程序、方法和过程,就需要下大力度来培养更多专业知识丰富的单项裁判骨干和组织能力过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规范、组织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只有加大对农民体育活动骨干力量的培训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增加骨干力量的数量,提高现有农民体育骨干的质量和种类,才能真正以专业骨干力量为圆心,带动半径内的农民群众有秩序、有组织的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体育工作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卫军.陕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127-128.

[2]崔东霞,黄延生.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89-91.

[3]邰崇禧,刘江山,汪康乐等.苏州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84-89.

上一篇:中国古代兵家心理管理路径思想浅析 下一篇:规范护士礼仪,成就职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