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胫针治疗痛症的机理探讨

时间:2022-07-06 05:41:41

【摘 要】  躯体产生疼痛时根据皮部-脏腑相关; 人体头面躯体上下对应相关理论应用尺胫针治疗,可快速镇痛。其作用机理为:机体在接受针刺刺激后,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机体的神经系统及化学递质发生改变从而起到镇痛、止痛之目的。

【关键词】  尺胫针疗法;痛证;机理探讨

尺胫针是张卫华教授[1]近来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主要治疗躯体疼痛病的一种新疗法。医者首先依病位和/或主症所在部位确定其所属之病变经脉,再按照四分法(以人体前后正中线和横膈线为界将人体划分为左右两侧与上下两段)确定相应经脉之尺或胫部皮肤,再将毫针刺入其皮下(针尖指向病所),行以抬下压法、环转法、捻转法和左右摇摆法手法,使局部产生微胀感,即达到了镇痛的最适刺激量,即体现了传统针刺“得气”效应。经治疗1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愈显率和有效率、急性患者首次进针5min时和慢性患者首次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尺胫针组均较腕踝针组为优。痊愈时间也较之缩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起效速的特点[2]。从尺胫针针的进针部位、针刺感觉、止痛特点看,笔者认为尺胫针的止痛机理不仅包含着中医理论即皮部脏腑经络理论、人体头面躯体上下对应相关理论,还包含着西医神经抑制、止痛物质、痛阈的变化及生物力学的改变等方面。现将其略述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1 对应理论

1.1 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相关系统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阿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各组织间,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素问·皮部论》中不仅指出:“皮有分部”、“皮部以经脉为纪”,且言:“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当外邪侵入机体,外邪依照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次序,由表达里,逐渐深入,循经传入相应脏腑。人体皮部表现异常,可直接反映相应的络脉经脉及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即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组织系统论。当躯体脉络不通而痛时,刺激易于操作的尺胫部相应皮部,通其脉络,畅其阻闭,调理本系统内相应的经脉、络脉及脏腑的功能活动,即可达到止痛,通则不痛之目的。

1.2 尺胫部与人体头面躯体上下对应相关

标本理论以四肢部为本,以头面躯干部为标,本部与标部对应、相关。尺胫针在尺部(腕关节-肘关节间)和胫部(踝关节-膝关节间)的相应皮部(即本部)进针,可促进经气的集中与扩散,起到导通上下的作用。《灵枢·终始》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则言病在头面胸腹背腰者可取四肢下端的穴位治疗。《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更是佐证。人体尺胫部位于本部,针刺该部可以鼓舞气血,通调脉道,促进、恢复气血运行,故不仅可治所在尺胫局部、也可疗远端头面躯干部的病痛。

2 效应及影响

2.1 尺胫针对神经传递的抑制效应

尺胫针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而皮下富含神经末梢、化学及牵张感受器、血管和淋巴管等,针刺这一区域后,可使刺激信号沿脊神经及脑神经进入中枢,激活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的许多中枢结构(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神经递质,在中枢系统的不同水平与伤害性传入信息相互作用[3],一方面可抑制这一神经中细纤维(Ⅲ、Ⅳ类)对痛觉信号的传导,即通过针刺可抑制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疼痛信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提高局部痛阈或兴奋病灶区内的粗纤维,从而减少或阻止痛冲动的传导,达到镇痛效应[4]。

2.2 尺胫针对止痛物质及对痛阈的影响

皮肤真皮层中的某些部位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和大量的儿茶酚胺、阿片肽受体。研究表明,针刺信息的传入可激活该受体释放其止痛物质,这些物质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5、6]。有学者[7]观察针刺皮部之后,其疼痛部位的压阈明显增加,随着痛阈的提高,局部血管容积脉波的幅度也明显升高,与针前比差异十分显著(

2.3 尺胫针对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体发生疼痛时,细胞伤害导致细胞释放出多种蛋白水解酶进入细胞间隙,对周围血管的应力增加,致周围组织压力增高,严重阻碍病灶周围离子的交换。腕踝针卧于皮下组织,可对周围组织液产生微小的扰动,使皮下周围原有组织液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组织液压波循经即神经带传导,使病灶周围的渗透率增高,减少对周围血管的应力[10]。日本Yoriko Nlina等认为,经皮电刺激比电针更有助于移植肌皮瓣存活,即是说面的刺激优于点的刺激[11]。尺胫针卧针皮下,又行以左右(各25°)摇摆手法,此刺激面呈扇形结构,扩大了对皮下周围组织液的扰动,使周围血管的应力大为减少,这种应力的变化沿着血管交感神经敏感线达到病灶所在处,达到明显止痛效应。

3 结论

尺胫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现代针灸机理研究的成果而形成的,其致病机理是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相关系论、人体上下对应相关标本理论与现代医学对痛阈和止痛物质的研究、皮下生物力学效应相结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减轻水肿,能在很短时间内减轻和/或消除疼痛。本疗法毫针是沿皮针刺,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易于操作,无任何不良反应,故易被患者所接受。临床应用研究中显已现露出可喜苗头,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李芳琴.尺胫针疗法探析 陕西中医,2012;33(2):224~226.

[2]张卫华,李芳琴.尺胫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100例. 陕西中医,2012;33(3):338~339

[3]田学锋,任民锋.阿片肽及其有关因素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92,23(3):214.

[4]赵阳,张卫华,李芳琴,王璞,等.皮三针治疗软组织损伤机理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10):9-10.

[5]魏锋.脊髓背角痛觉传递和调制的一些化学解剖学观察[J] .生理科学进展 1996,27 (4):327

[6]梁宜,方剑乔.5-羟色胺痛觉调制与针灸镇痛相关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92-495.

[7]查和萍,谢健周,范志勇,何巧宜,等.浮针配合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理论探讨.中医外治杂志 2010,19(4)59~60.

[8]罗庆道.扬皮部理论倡浅刺针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173.

[9]米晓峰,王维峰.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山西中医,2005,21(4):42.

[10]胡侠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中国针灸,2004,24(5):361~363.

[11]胡杨.浮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01;1(23):40~41.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家庭护理 下一篇:肠梗阻内科保守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