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教之以“法”

时间:2022-07-06 04:45:4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翻译文言文,这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探讨,谈谈笔者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翻译要求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注意事项

中学课本里收录的文言文,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阅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文言文翻译,它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训练,它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教学生翻译文言文呢? 我一直坚信一种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要求、原则和方法步骤。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的原则。“字字落实”即在具体翻译时,对句中的实词及有实义的虚词,都必须字字翻译不能遗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字词对号,字字有着落,句句有对应,而且译文要直达原文之意。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文从句顺”是指在保证译文能够体现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译文能够句意通达,不出现语病。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有留、补、删、换、调、选、译。

1.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帝号、朝代名、官职名等予以保留,不翻译。

2.补。文言文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谓、宾等成分及介词、代词等,翻译时要补上。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翻译时前面应补上省略的谓语动词“感到”或者“觉得”。

3.删。句子中有的文言虚词只起一些辅助作用,如表示宾语前置或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起舒缓语气作用的助词“也”,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其”,表发表议论的助词 “嗟夫”,偏义复词中只起陪衬作用的语素等,都无法翻译而必须略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略去。

4.换。翻译时应把用法消失的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语。例如“岁征民间”中的“岁”要换成“年”。“而翁归,自与复算尔”中的“翁”应换成“爹”。

5.调。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遇到那些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式,须进行调整。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安在”是谓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中“余”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中“安”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把它们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重新调整。

6.选。选用多义词语的恰当义项进行翻译。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到语境中的临时义,要仔细斟酌。例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有七个义项: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等,此处选“但”才好。

7.译。所谓“译”就是要翻译出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虚词的具体作用,要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意义,要译出固定句式的固定翻译方式,要译出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情况下不能直接翻译的部分。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接翻译为“连秋天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显然不通顺,应当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三、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要想把文言文翻译的更准确、得体,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和原则,还要给学生讲清楚翻译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互文合叙

古文中互文合叙句式较常见。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合叙指古文中把本应当分开叙述的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合并为一个句式表达,从而使语言简洁紧凑,读来上口。这两种句式,翻译时容易出现错误,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为互文,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不能错误地翻译为“背东西的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

2.注意凝固句式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再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3.注意婉词表达

古人说话写文章时,对于某些或不愿、或不便、或不忍直接说出来的话,常用婉言表达。它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礼仪、人际关系方面,翻译时要译出本意。例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中“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的意思。翻译时一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注意典故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例如:“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总而言之,文言文翻译既有规律可循,又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在要求学生掌握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生动、形象地将原文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胡桂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2008,(5)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马海霞.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教法初探[J].天津教育,2006,(10)

上一篇:《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及其他 下一篇:语言负向迁移现象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