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消费结构视角的节能减排路径选择

时间:2022-07-06 04:37:18

基于能源消费结构视角的节能减排路径选择

摘要:根据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构建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1985—2009年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我国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度最大,而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待挖掘;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

一、绪论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危机”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未有根本改善。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更是制约了国内经济长期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010年中国低碳发展报告》提出201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100亿吨,相当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第一大国,与此相关的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并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目前,二氧化碳的减排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必须在“经济——能源——环境”(3E)框架下研究和解决。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是导致我国二氧化碳高排放的重要原因,本文将探索能源消费模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及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为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增加内在动力,并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两型社会,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经济增长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碳排放以及能源消耗现状

(一)我国碳排放现状

根据统计,1960年到2009年间,中国年均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为7.2%,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从1960年的1.72亿公吨增长到了2009年的65.3亿公吨,增长近40倍,有学者预测,2020年我国的CO2排放量将达到峰值约120亿吨,在此之前,很难降低中国人均CO2排放量。在中长期内,中国CO2排放量有显著增长的趋势,甚至可能超过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定量。这证明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对全球“温室效应”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而快速上升。

(二)我国能消费现状

1、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

从经济总量上看,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为9%,期间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约为5.4%。这说明经济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巨大需求。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虽然水电、核电和风电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基本保持在90%)。这不仅仅制约了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高碳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了我国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

2、能源消费效率

能源效率是指能源投入与产出之比,通常以能源强度(单位GDP耗能)来衡量。我国2000年单位GDP耗能为1.46吨标准煤/万元,2009年为0.89吨标准煤/万元,9年间下降幅度达到64%。然而,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强度仍有比较大的下降空间,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与美国相比,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2.6%,相当于美国的53.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6.8%,相当于美国的2.5倍, 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高达66%。可以看出,我国能耗低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能耗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直接导致了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

三、我国碳排放多因素分析的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对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

(一)碳排放模型

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为:

C=(C/E)(E/Y)(Y/P)P (1)

C表示碳排放总量,E代表能源消费总量(万t标准煤),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P代表人口总数(亿人)。将方程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可得到:

lnC=ln(C/E)+ln(E/Y)+

ln(Y/P)+lnP (2)

其中,ln(C/E)代表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单位能耗释放的碳),每万吨标准煤燃烧的碳释放量为0.748吨,为等量石油的1.28倍,等量天然气的1.69倍,这说明各种一次能源的相互替代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ln(E/Y)代表能源强度效应,反映出提高能源效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ln(Y/P)代表经济增长效应(人均GDP),说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 代表人口总量效应,即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将上式改写为:

lnCt=β0+β1lnC1t+β2lnC2t+

β3lnC3t+β4lnC4t+ut (3)

Ct为第t期的碳排放量,C1t为t期的煤炭消费比重,C2t为t期能源强度,C3t为t期人均 GDP ,C4t为t期人口总量,β1、β2、β3、β4为待估计的参数,代表各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单位弹性。u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

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包含石油燃烧、水泥生产、天然气燃烧等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

煤炭消费比重:由于各种能源单位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固定的,因此,可以用煤炭在化石燃料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代替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能源强度:代表单位GDP耗能,测算式为能源消费总量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GDP:采用了人均GDP的对数形式测量经济增长。

(三)多因素计量回归

1、ADF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而OLS回归分析法要求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在变量非平稳过程中,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本文在回归之前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以消除时间序列不平稳而产生的误差。

上一篇:利器 第11期 下一篇:杨丽萍告别舞台:“孔雀”上演资本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