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学习

时间:2022-07-06 01:02:2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学习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变“教”为“导”,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新奇感,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联想,进行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

当前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数学教育改革之一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想要有一理想的教育效果,中学数学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以下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点做法.

一、变“教”为“导”,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把学生引入到“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证明两线段或两角相等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

例1 已知:O,O′交于P,Q两点,过P点作直线APB,CPD分别交O于A,C,交O′于B,D,且∠APQ = ∠DPQ,求证:AB = CD.

分析Ⅰ 就现有图形来看,无任何三角形可供利用,故应设法添置辅助线,以AB,CD为对应边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并且使这两个三角形与已知条件有充分的联系,自然想到利用两圆的另一交点Q,连接QA,QB,QC,QD,要证AB = CD,只须证QAB ≌ QCD. 很容易发现∠QAB = ∠QCD,∠QBA = ∠QDC. 于是只须证QA = QC(或QB = QD),连接AC,只须证∠QAC = ∠QCA就可以了,因为∠QAC = ∠QPD,∠QCA = ∠QPA,因而只要∠QPD = ∠QPA就行了,这恰与已知条件相吻合,故命题得证.

证明 (如图1)连接QA,QB,QC,QD,AC.

∠QPD = ∠QPA∠QAC = ∠QPD∠QCA = ∠QPA

?圯∠QAC = ∠QCA,QA = QC

又∠PAQ = ∠PCQ

∠B = ∠D

?圯QAB ≌ QCD?圯AB = CD.

分析Ⅱ 因为AB,CD各与两圆的弦长有关,考虑到垂径定理和等量的同分量相等,自然会将矛盾转化为AB = CD ?圯 EF = GH(图2),仍然看不出EF,GH之间关系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利,若分别将它们平移到OM和O′N,只须证明Rt OMO′ ≌ RtO′NO就够了,因为OO′为共用斜边,故只须证∠OO′M = ∠O′ON就行了,再联系到已知的∠QPA = ∠QPD及O,K,P,G和O′,K,P,H分别共圆,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 (如图2)O′,K,P,H和O,K,P,G分别共圆.

∠O′ON = ∠QPD∠OO′M = ∠QPA∠QPA = ∠QPD

?圯 ∠O′ON = ∠OO′M∠O′NO = ∠OMO′ = 90°OO′ = OO′

?圯 RtO′NO ≌ RtOMO′?圯 OM = O′N ?圯 EF = GH ?圯 AB = CD.

二、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并且对新东西善于联想,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好素材

如:证一线段为另一线段的2倍,可证长线的一半等于短线,或证短线的2倍等于长线.

例:三角形任一顶点至垂心的距离,等于外心至对边的距离的二倍.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拓展学生思维,通过逻辑因果关系的分析,来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不断增长.

例2 已知:H是ABC的垂心,O是外心,OLBC于L. 求证:AH = 2OL.

分析Ⅰ 作直径BD,则OL的2倍为CD(即OL = ■CD),那么只须证AH = CD即可,因AH,CD均垂直于BC,故平行,若再得AD∥HC即可. 不难发现它们都垂直于AB,故四边形ADCH为平行四边形, AH = CD = 2OL.

证明 (如图3)作直径BD,连接AD,CD,则2OL = DC.

ADAB,DCBC.

H是ABC的垂心,

CHAB,AHBC.

AD∥CH,CD∥AH,

四边形AHCD是平行四边形,

AH = CD, 2OL = AH,即AH = 2OL.

分析Ⅱ 作ACH的中位线,把AH折半为MN,只须证MN = OL即可. 因OL,MN都垂直于BC,故平行可转证OM与LN也平行,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确定OL = MN. 由垂心、外心和中位线的性质,OM∥BH∥LN即可得证.

证明 (如图4)作ACH的中位线MN,连接OM,LN,.

MN∥AH,且MN = ■AH.

又 点O是外心,点H是垂心,

AH∥OL,BH∥LN∥OM(BHAC,OMAC),

四边形OLNM是平行四边形,

OL = MN, AH = 2OL.

分析Ⅲ 若取AH的中点E,只要证EH = OL就行了,这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取BH的中点F,AC的中点M,连EF,OM,LM,则得HEF和OLM的对应边互相平行,且EF = LM,所以全等. 所以AH = 2EH = 2OL.

证明 (如图5)取AH的中点E,BH的中点F,AC的中点M,连接EF,OM,LM.

EF∥AB 且 EF = ■AB,ML∥B 且ML = ■AB,即EF∥ML,且EF = ML .

又 点O是外心,点H是垂心,

BHAC,OMAC,AHBC,OLBC,

FH∥MO,EH∥LO,

∠FEH = ∠MLO,∠EFH = ∠LMO.

在HEF和OLM中,

∠FEH=∠MLO,EF = ML,∠EFH = ∠LMO.

上一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激趣——数学课堂永葆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