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指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7-06 12:52:46

浅析职业指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摘 要】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华南农业大学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职业指导能够通过实施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就业心理,促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就业、就业稳定、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指导;贫困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实践,探讨职业指导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一)经济资源匮乏,就业竞争力不高

1.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发展较落后的城镇家庭,由于家庭培养、学校教育资源等条件限制,他们在计算机技能、英语应用能力、文体素质、社交礼仪等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后,他们又因兼职、勤工助学等各种原因无暇关注这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时对这些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

2.贫困大学生求职经费有限。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求职成本也随之提高。此外,贫困大学生往往难以支付高昂的培训和考证费用,也缺乏机会接受素质拓展培训,但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却对持有相关证书的毕业生优先录取,这也使得他们减少了一些就业的筹码。

3.就业欠缺公平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用人不规范,择业除了是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较量,也是家庭社会关系的博弈,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广的学生,往往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缺乏,处于弱势地位。

(二)心理弱势明显,竞争意识较低

1.自卑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将自己的经济困境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较,加上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些贫困大学生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过低地评估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临阵怯场,由于长期缺乏自信,胆子比较小,在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表现紧张,缺乏年轻人的朝气,给用人单位留下适应性比较差的印象,不利于成功就业。

2.焦虑心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够富裕,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焦虑心理。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希望尽早就业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但又担心自己辛苦完成的学业又不能够获得一份较好的稳定收入,让家人失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常让他们生活在焦虑之中,表现得紧张烦躁、委靡不振、极度过敏,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3.防御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拮据,产生不能完成学业的压力,与其他的大学生相比,他们躲避危险、防御侵害,更需要排除身边的众多不安全因素。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不够,不敢面对就业,有的还想继续深造来逃避就业压力,表现出一种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的特征。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就业观念出现偏差

1.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 4%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而这4%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都和他们较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贫困大学生由于大部分自偏远落后的农村,视野有较大的局限,观念比较传统,不少人仍沿袭中学时的观念,以追求优良学习成绩为唯一目标,没有意识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没有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面对各种学业或就业的抉择时,往往缺乏独立的思考而盲目从众。

2.就业观念保守。贫困大学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少还存有精英教育时代所谓“天之骄子”想法,在择业时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值,加上从小家庭经济压力的驱使和父辈亲人等寄托在其身上的“出人头地”的期望,他们往往把上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作为改变自己、家庭乃至家族命运的象征。由于对贫困的深切体验,他们一般不愿意回家乡,不愿意下基层,多数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 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较好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这种职业取向的功利化使贫困生的择业范围受限,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除了通用的职业指导体系以外,还需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指导活动,不仅要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初次就业,还要引导他们尽快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就业、就业稳定、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一)实施全程化职业指导,强化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培养职业规划意识。贫困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多数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导致他们在就业观念、职业定位上存在与现实偏离的情况,不利于其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华南农业大学分阶段多层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修课),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生涯与职业意识,认识职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职业与人生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影响,从而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级),通过开设《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必修课),结合校友生涯讲座、不同行业专家职业前景分析讲座、组织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试等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从而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开设《创业教育》、《求职指导与训练》等选修课程,结合《职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面试技巧与礼仪》等专题讲座,通过举办模拟面试大赛、求职经验交流会等,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融入社会。

上一篇: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创新 下一篇:三本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