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ぶ械囊熘诜鹧思想

时间:2022-07-06 12:33:49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ぶ械囊熘诜鹧思想

摘要:《天龙八部》是金庸最伟大的作品,其内容中包含了大量佛学思想和作家个人独特的佛学思想见解。本文以佛教传播和佛学核心――苦为起源,通过对比作品人物命运,揭示出深含于作品内部的作者独特佛学思想。

关键词:金庸;《天龙八部》;异众;佛学思想

Abstract:“Tian long ba bu”is Louis Cha′s greatest work,its conten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he writers personal unique buddhist thinking.Core based on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Buddhism - bitter for origin,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 destiny,reveal the deep contain unique buddhist thoughts within the work of the author.

Key words:Louis Cha;"Tian long ba bu";Variation;buddhist thought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称《天龙八部》最为“伟大”,不单是因为其相较于金庸其他作品而言,该书人物之众,恐怕是金庸作品之冠;故事脉络之错综复杂,肯定是金庸小说之最。可是,纵观全篇,不但不致凌乱松散,反而更显结合紧密,①环环相扣,人物突出,故事感人[1]。更重要的是《天龙八部》一书通过对比阐述各色人物面对“人世八苦”的不同方法和相应的人生境遇,展现出金庸异于大众的独特佛学思想――反对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倡导顺应人性,领悟放下。从而开导广大读者形成正确的佛学思想,即每当遭受“八苦”困扰时,应该跟随自身内心最真实的性情行事,而非刻意偏执,逆性而为。

一、现代中国大众普遍接受的佛学思想内容

佛教思想认为人世一切皆为苦,在佛经《法华经・譬喻品》中写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即是:人世间犹如一间起火的屋,房屋之内各色苦楚充斥其中。②人世的各种苦总结起来可称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与五盛阴苦。[2]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思想主要以解决人的自身问题为中心,认为人的一生皆为苦,世人总是出于不断轮回苦境之中,要想解除烦恼、摆脱恶运轮回,就得勤修佛法、止恶行善。其佛学思想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重点,企图通过要求信众明确区分善恶和进行向善去恶的行为,来获得人生的解脱。[3]随着大乘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佛教思想变得更加丰富,“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成为大乘伦理精神的旗帜,为了实现修行目的和明确行为规范,佛学思想中便加入了许多的“戒”和“律”。现代的大乘佛学经典戒律很多,大概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居士戒等,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成为了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所有信徒都必须遵守。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空白期,大量典籍被焚毁,寺庙被拆除,僧人被驱散,佛学思想无法得以准确的传承和完整的延续。相较于思想理论学习的艰难,掌握佛教日常行为模式便显得容易得多。于是现代大部分的国人便形成了一套新的以注重形式为主的佛学思想:以遵守佛教戒律为核心,以佛教慈悲济世、因果报应、万世轮回为指导思想,以吃斋、放生、诵读佛经、上香祭祀为行为准则,意图通过刻意遵循佛教戒律,履行佛教日常行为模式,克制自身欲望,来实现减轻现世的痛苦的可能,从而获得来世的幸福。

二、《天龙八部》中金庸独特佛学思想体现

金庸先生曾在《天龙八部・序》中解释说到:“‘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陀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在旁参与听法[4]。将小说命名为《天龙八部》,其寓意就是在于要以“天龙八部”的各种神怪形象表征书中的各色人物,让读者通过了解和对比这书中的各种人物应对“人世之苦”的不同态度、行为和与之相应的命运结局,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更广的真义,从而警醒自己,切莫误入歧途。

(一)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孽情复仇、争权

《天龙八部》中各种人物都面对着“人生八苦”,例如段正淳风流倜傥,众多情人都愿常伴左右,可是却不得不各自分离,两头相思,这便是爱别离之苦。又如慕容复一心复国可却处处碰壁,鸠摩智企图学贯古今留名青史,前往少林寺炫技却被虚竹识破,萧峰四处追寻“带头大哥”的消息,可是每当一有眉目便被人破灭线索……这都是求不得之苦。面对“八苦”,有人迷失了心性,企图通过采用某种悖逆自身性情的刻意行为来加以克服,结果却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于是《天龙八部》中便处处充满了情孽、复仇和争权的情节。

孽情:段正淳,可以说是《天龙八部》中用情最贪之人。身为大理国镇南王爷,相貌堂堂,风流倜傥,“一张国字脸,四十来岁,五十岁不到年纪,形貌威武,但轻袍缓带,装束却颇潇洒”③。拥有三妻四妾原本是件正常之事,可他偏偏取了一个摆夷族女子为妻。摆夷族的婚姻制度遵循一夫一妻制,刀白凤当然不让段正淳再娶他人,可是段王爷生性风流,对美人是见一个爱一个,有了“凤凰儿”还想要“亲亲宝宝”、“阿罗”……明知道自己无法给她们一个应有的名分,可还是忍不住一再的去追求美人。为了得到美人的芳心,他可以使出一切的方法,无论这些办法是否出于本愿,例如“段正淳说十几年身边一直带着那块旧手帕,那倒是不见得,不过此时此刻却倒真便在怀中。他容易讨得女子欢心,这套本事也是重要原因。”到最后,正是由于段正淳的处处留情,导致了众情人互相嫉恨、互相追杀,也造就了甘宝宝的落魄、马夫人的阴狠、王夫人的孤僻……甚至差点间接造成段誉和木婉清的之祸。这一切不单让段正淳深受其苦,而且所有情人和子女都饱尝着爱别离和求不得之苦。

无敌:纵观《天龙八部》三位主人公,虚竹出场最晚,所占篇幅最少。相较于萧峰、段誉而言,虚竹可谓是相貌平平,性格迂腐,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无智慧风流。并且他屡破戒律,被迫放弃师门后改投他人门下,照理说应该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却成了一位体含逍遥子、天山童姥、李秋水的毕生功力,学得了“天山六阳掌”、“天山折梅手”、“生死符”等绝色武学,掌管着西夏王国军队和逍遥派灵鹫宫一帮教众,同时精通医术,近乎于无人能敌之人。想问虚竹何以成为这无敌之人,想必就算虚竹本人也无法解释清楚,因为他最终的成就并非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各种因素交杂融合,共同培育出了这样一个虚竹,仿佛一切都如同顺水行舟,来得如此的自然。原本虚竹应和少林寺的其他小僧人一般,每日晨钟暮鼓,度过平凡的一生,无声无息,可是寺中要求的一次送信任务打乱了他的生活。出入江湖的他第一次露面便碰上了风波恶、包不同这样的时间奇葩,因为“饮水咒”的问题,搞的他连一口水也喝不到口。紧接着,他和师叔被丁春秋捉住,被带到聋哑谷中,完全身不由己。随后,看到段延庆下棋进入魔障,本想救人的胡乱一指却点破了珍珑棋局的奥秘,成为了逍遥子的徒弟。本来他不肯拜师,结果对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他体内的少林寺内功清除得干干净净,同时强行将逍遥派内力传授给他,将掌门指环交付于他之后便溘然长逝了。等到脱离了逍遥派,虚竹本想马上赶回少林寺中,结果半路上又遇到了阿紫这个小魔女,原本两人无冤无仇,可是阿紫却偏要作弄于他,骗他喝鸡汤吃肥肉,让“二十三年之中,从未沾过半点荤腥”的虚竹莫名其妙就破了荤戒。接下来就如众人所知的那样,虚竹碰上万仙大会,见三十六岛七十二洞之人要合伙杀一个小女孩,立马出手相救。结果却哪知所救之人便是天山童姥,为保童姥周全又不得不犯下杀戒,哪知天山童姥为达到长期利用虚竹的目的,半夜将一女子放入虚竹帐中,诱使他破了淫戒,此后又多次迫使虚竹违反荤戒、饮酒戒等多条戒律,自此虚竹彻底失去了修行佛法的机会。等到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双双死去,虚竹又莫名成了灵鹫宫的主人。其后在回少林寺等待处罚时却恰巧等到众人围攻少林,为帮助大哥萧峰,力敌丁春秋,从此名声大震江湖。随后陪同段誉参加的西夏公主招亲,却意外发现日思夜想的“梦姑”就是西夏的公主,并非刻意求之,却成为了西夏国的乘龙快婿。仿佛他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他前进,虽然其中的缘由都过于巧合,可正是由于他跟随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行事,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虚竹就成为了一个令大多数人羡慕的身负神功,手掌大权同时爱情甜蜜的摆脱五盛阴之苦的人。

三、金庸独特佛学思想――反对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倡导顺应人性、领悟放下的警世意义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羡慕虚竹的人的话,我认为那个人非慕容复莫属。因为虚竹所拥有的一切正是慕容复所极度渴望的,尤其是权利。慕容复为在西夏公主的招亲会上取胜,甘心舍弃青梅竹马的表妹,饱尝爱别离之苦。为能讨好西夏公主,在招亲会上用尽各种花言巧语,结果却弄得满头灰,再一次品尝了求不得的痛苦滋味。失去了太多东西,却依然复国无望,这其中的种种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刻意行为,到头来却依然只是一场空。可是这令慕容复朝思暮想的一切,虚竹用几个引人发笑的回答便获得了。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围攻灵鹫宫,慕容复见其中有利可图,期望用此事树立威信收揽众人,结果半路杀出了虚竹,只见虚竹力挽狂澜,用盖世之力峥摄住了群雄,随后又大度赦免众人还为他们解除生死符之苦,从而众人归心甘愿誓死效忠。纵观《天龙八部》全文,慕容复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就如同现在大众佛学思想的一个缩影。慕容复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围绕着复国这一个中心点,与复国有用的人他便结交,与复国有利的事情无论对错他便去做,一切谈吐言语,行为举止都是刻意准备好的,一出场便占尽风头,看似稳超胜券,可哪想每每中途便情节陡转,再多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的迅速,结果总是处处碰壁,最后无法逃脱八苦折磨。这正如现代大众接受的佛学思想一样,信佛便是为了求佛,为了能够脱离苦难,有佛便去朝拜,有戒律便是全然遵守,吃斋、打坐、念经、放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刻意规划好的。虚竹则是听任内心呼唤,随性而为,但凡是认为对的事情,他便去做,但凡是正义的一方,他便要协助,最终超然与八苦之外。

作者金庸通过《天龙八部》刻画众多人物的不同命运,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对事事刻意为之却仍然无法超脱于痛苦之外,和事事随意无为而脱离世事之苦的强烈对比,来体现顺应人性、领悟放下的正确佛学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引导读者看清刻意偏执和流于形式的危害,走出唯形式为核心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佛学思想。更深层次的是使读者引书中部分人物以为戒,在现实的生活里,学会放下,跟随内心最真实的本性行事。

参考文献:

[1]温瑞安.《天龙八部》欣赏举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2]曹克颖.饱尝世事苦,渴饮无相慧――从佛教视角浅析《天龙八部》[J],2008:7

[3]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5

[4]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1

[5]陈墨.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评[J].通俗文学评论,1994:3

[6]钟浩群.从佛学角度评析《天龙八部》的警世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

注解

①温瑞安:《欣赏举隅》,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星云法师:《佛教与和平》

③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出版社,2006:三,第882页

④陈墨:《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评》,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版,第3页

上一篇: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实施五有教育教学策略,构建特色中职语文课堂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