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探讨

时间:2022-07-06 10:52:12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探讨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了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中高速,“以人为本”、并关注环境是新时期的发展任务,中小企业在新常态背景下,会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及挑战,为了紧抓机遇、使其自身赢得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主要探讨了在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式。

新常态中小企业文化创新文化建设

我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出现了结构不良、资源消耗大、财富分配不均、伤害环境等不足,为此,国家提出了新的政策、方针,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企业也应及时调整、转型,使其跟上时展步伐。在新常态下,文化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及具体的创新方式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新常态”背景介绍

于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到“新常态”,他说“在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当今中国发展中,人们应当树立信心,以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适应新常态。”同年7月,总书记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说,国人应当适应新常态,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共同出力,11月,总书记于APEC峰会开幕式上深入解读了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形势,并指出:深化改革的力度决定了我国能否于新常态下紧抓机遇,应对好各类风险与挑战。

现今,因处于“三期叠加”重要阶段,“新常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了出来,三期叠加指的是: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中国经济已逐渐由高速增长期转至中高速发展期;②结构调整阵痛期,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率偏低、资源消耗偏多的问题,为此我国必须迅速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内容包括要素投入结构、财富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及产业结构等,调整中会出现一些压力及风险,原因是原有利益格局将被触动;③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将面对新的机会,也会应对各类压力、调整,中小企业主要将面对诸多机会,有:服务业可能出现广阔的发展;在大数据、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背景下,企业面临技术变革及创新机会;在生活水平提高、地区间差距减小、结构调整进程中,中东西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大,在群众消费需求及其结构不断优化背景下,企业若较多关注产品质量、环保及客户利益将有更广发展;市场活力在政府放权、行政审批简化后被增加,有利于企业经济的顺利成长;很多商业模式在网络发展时代诞生,随之出现了如电商等发展机会;企业在竞争力提高、产品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下,将会有更多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企业文化作用及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只有构建良好的文化,才会使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并非不会改变,在企业内外环境、战略任务、发展阶段的变化中,为良好适应发展,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改变,企业文化的作用包括:①增强企业凝聚力;②有效教育员工;③有效激励员工;④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⑤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二)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通过多年发展,其总量已至世界第二,同时在诸多地方仍存在欠缺:发展质量不佳、效率低下、竞争力差;粗放式发展、不良产业结构,过多资源被消耗;财富分配及区域结构不合理,消耗、投入过高,收益较低,且伤害环境等。在这样背景下,国家提出:换挡经济发展至中高速,并致力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以实现宏观政策、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即“新动力、多挑战、优结构、中高速”,其中应形成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实现中高速的经济增速,并将保护环境及以人为本做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念。这样一来,将有各类机遇及挑战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而中小企业所迎接的机会将更多。

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在关注创新、改革的政策方针下,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及发展机遇。对于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并制定新战略,使文化建设切实可行、合乎企业真实情况,并与行业、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目标相适应,且应对企业经营在新常态下的新规律、新状况掌握清楚,改革传统不良模式、对文化内涵、形式展开创新,使得企业文化在新常态下符合环境要求,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具备强大的竞争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可从文化中反映出来,企业发展中凝聚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需要建设良好的文化,因此,为加强培养员工、完成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与创新,保证文化可以良好适应当代市场发展。

现在,有些企业因认识不足,并不了解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文化的作用、意义、企业文化的本质,其致力提高销售额、节省成本、获得短期利润,却很少关注文化建设,还有些企业因重视度不足,没有将企业行为方式及其理念融入文化建设中,员工无法充分了解企业主要价值理念,进而企业凝聚力无法被增强;还有些企业不会进行独特、稳定、连续的文化建设,综上,在战略性决策与思考方面,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较为欠缺。良好的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深切影响和持续创新、改革动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可受到推动,为此,企业必须展开创新,使其文化具备足够深度、广度,所以说,企业应加强其文化创新,以适应新常态环境下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文化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企业为实现新文化模式的构建,消化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就是中小企业文化的创新,在文化创新中,企业不可单纯拼贴不同文化,也不可对文化间的矛盾、差异一味否定,而应在所要建设的新文化框架中开放的融入其他文化要素、并加以适当革新,使其具有新意义。

(一)中西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种传入我国的外来文化,我国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主动吸取国外文化精髓,并根据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创新,就是说,企业不仅应主动学习国外领先经验、理论,还应当在实践中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企业文化富于活力、且特色鲜明。

我国民族文化在长年积累、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精华部分,其中,儒家是我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受到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提倡“礼”、“仁”,贬斥“利”,同时主张对人进行引导启发、正向教育,以实现道德感化,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借鉴,使其文化丰富、人性化,并具有长久生命力。

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等方方面面均应贯彻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创新,并对协作方式进行创新,和企业共同体中的多方主体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并和员工休戚与共、互相促进。儒学主要强调了“仁学”,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理念,人的作用、其相互关系是其关注重点,中小企业应充分借鉴儒家精髓,致力使其文化价值观获得员工认可,并对其劳动关系、人力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切实关注员工的实际问题,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人格尊严获得保障,正当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可优化职场环境,让员工拥有更多晋升及学习机会,并致力增加员工归属感,使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守制度,最后,应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诚信经营,承担更多社会职责,全方位保证其服务及产品的高品质,从而获得社会、市场认可。

为使自身文化受到社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的认可,企业应当展开调研,主动倾听员工见解,使思想统一。企业应致力在员工心里深植其核心价值理念,使其形成职场信仰,以在工作中充分协调企业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关系,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极出力、和企业一同进步,并以此做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另外,为开展符合自身情况的文化创新,中小企业还应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先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三)运用“互联网+”进行文化创新

“在各传统行业中充分应用互联网”就是是“互联网+”的含义,就是说,各传统行业应对网络平台、现代通信技术有效运用,在发展中全面融合互联网,快速便捷、高效沟通、公平竞争、交互传播、费用低廉、资源共享、开放系统是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的突出优点,其对于增强社会创新水平作用关键。因网络信息影响大、传播快、较为自由、且来源广,构建企业文化的形式、内容也更广了,员工将接触到更为灵活、新鲜、多样及更强互动的信息;并且,传统产业中组织间、个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因互联网的普及发生了迅速、深切的转变,人们的交流、消费方式被改变了,工作也更为高效。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环境将因互联网的作用被重塑,并步入新境界。

由生活工具转变生产要素的过程因网络而被加快,企业竞争中“互联网+”已成为了新常态。在“互联网+”时代里,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积极变革,并以互联网思考方式对其建设文化过程进行主动调整,转变文化思想;企业应对人员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致力营造尊重个性、自由、开放的人文氛围,并在管理中对员工平等、尊重,对员工的各类需求掌握清楚。并且,应致力建设学习型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引导员工积极接触、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尤其是应让员工学会对网络的充分应用,还应鼓励员工对多种文化进行学习、融合后,主动步入更广领域进行全新发展。最后,在企业发展中应充分重视客户作用,并构建与其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应提高其开放性,主动构建新型业态及模式,并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完成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及产品推出,并且,其还应加强开拓、创新,对以往从上自下建设企业文化的模式加以突破,使文化发展上下互通互动,并改变封闭构建的现状,在企业价值链、供应链等处均应涵盖文化建设,在建设中,还应让社会、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进来,使他们对建设成果一同分享,最后,应致力使企业文化符合员工精神需求,构建“精神家园”,并为促进体验式文化创新,对健康网络体验活动、现实体验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四)在文化创新中关注形象塑造

企业的对外表现、内在实力可从其形象中反映出来,企业形象展现了企业的文化构建,且具有较高的社会扩散力、凝聚力。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面对极为残酷的竞争,产品价格、技术、性能差距因很多企业生产、销售一种产品而不断缩小,而人们购买时就拥有了更广的选择空间,此时,企业形象的重要作用往往会被凸显了出来,中小企业只有塑造良好形象,才会赢得消费者认可,在竞争中赢得最终的胜利。这就要求企业在其行为规范、经营管理、服务品质、服务承诺、产品质量中有效渗透其经营观点、价值理念、道德观点、企业精神等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深入探析了文化创新内涵,也对其创新成果进行了对外展现。

(五)建立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文化素养,才可以保证企业创新意识、创新水平的不断增强,企业应当为增强自身创新性、经营能力加强员工的培养,使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认可度不断增强。企业可建立合理制度,有效促进全员不断的学习、创新,并使其逐渐将创新上升至自身日常准则之一,并且,为增加创新动力、营造优良创新氛围,企业领导应主动带头示范。企业还应健全管理机制,促进团队全员学习,并将企业战略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共同远景建好,尤其是应将企业理念一类文化内容融合到共同远景建设中。管理者应致力使员工对目标、远景具一致看法,提高组织效率,只有具有一致目标,企业成员才会在高度凝聚力、向心力之下,主动、积极的进行持续学习及创新。

(六)构建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持续进行创新,以保持长期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其品牌价值也会在持续创新中得以提高。中小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并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优化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及创新技术,而若想实现优化,必须做好文化构建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应当顺应时展,持续创新及进步,像海信、联想、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在发展中均会关注文化的持续创新建设,以实现企业长久生命力,结果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最终做大做强。

六、结论

企业只有持续进行文化建设创新,才会保证自身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并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在新常态下,企业应对其理念及制度、领导风格、人力管理等处进行文化创新,并在文化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互联网思维等,以推动其发展、并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效应。参考文献:

[1]陈晖.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6):27-30.

[2]张玉祥.文化创新是“新常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建材企业文化建设情况介绍和发展思考[J].建材发展导向,2015,20(1):24-26.

[3]何晓燕,甘宗伟,宋依含.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21(3):81.

上一篇: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影响力问题研究 下一篇:“一带一路”的PPP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