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时间:2022-07-06 09:08:38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欧・亨利是20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幽默的笔锋和标志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亨利一生经历坎坷,母亲的早逝使他很小就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年以后,他做过会计、办事员、出纳员,后又因误会而被捕入狱3年。他一生有两次失败的婚姻。在写作事业的上升期,名利双收的欧・亨利染上了、酗酒。1910年,这位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齐名的短篇小说家,年仅48岁便因肝硬化而病逝。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读者留下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欧・亨利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写作生涯,留下一部还未完成的短篇小说。

他的丰富经历使其作品通常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聚焦他们的喜怒哀乐。其作品总是在尾部“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 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 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1]。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从两方面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是叙事的视角灵活变换,另一方面是叙事的简洁凝练。

一、叙事的视角灵活变换

文学作品的叙事视角是小说重要的形式技巧,对所叙事件的缀连成篇以及阅读者的反应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托多罗夫认为: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使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叙述视角的重要性应属小说创作技巧的首位。[2]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运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故意从叙述者的角度隐瞒了部分信息,有些甚至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这就为剧情设下悬念,也引导读者走向“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来叙述文章主题,在部分情节中采用限制视角来刻意隐去部分信息,从而营造出小说的悬念。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这种视角变换手法非常突出。欧・亨利先以全知全能视角引领读者旁观了流浪汉苏比的作为。无家可归的苏比为了进监狱熬过冬天,几次三番向警察发起挑战,比如砸商店的橱窗玻璃,偷人雨伞,大喊大叫扰乱治安,甚至当着警察面调戏妇女,苏比极尽能事却被警察无视,就是不抓他。就在这荒唐的闹剧接近结尾时,叙述人转换成小说中的人物苏比。这一转换使读者的视角与苏比相同,跟随苏比来审视周围的环境和感知世界。视角的转换使全知的上帝视角变成了有限的苏比视角,读者获取的信息变得很有限。读者跟随苏比一起感受赞美诗的美好,心灵受到洗礼,但苏比是无法观察到其视野外危险的一步步接近的。陶醉在赞美诗中的苏比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在此时,他感到有一只手放在了他的肩头。苏比“霍地转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他被判入狱3个月。有限视角造成的信息缺失使小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而仔细思考的读者又会发现这个结局在情理之中,更由衷地赞叹作家的叙事艺术。

从不同视角审视同一事物,得出的事实也有很大区别。叙述者对视角的选择,对读者的接受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常常把叙述者的视角限定为对某个人物全知全能,而对其他人物仅仅是有限地观察。这种视角使情节自然而然地隐藏起来,铺设了悬念,而叙述者有意无意透出的信息暗藏着对读者的提醒,也使出人意料的结局在情理之中,带给读者恍然大悟的感受。

以《麦琪的礼物》为例,叙述者就是作家本人,其视角选择对女主人公德拉的全知全能视角。在叙述者的引领下,读者目睹了精打细算且贫穷的家庭主妇德拉,为了在圣诞节给丈夫买一件拿得出手的礼物,卖掉了自己长及膝盖的心爱的秀发。德拉卖掉头发的内心伤痛读者一览无余,在德拉买回了与吉姆的祖传金表相称的表链后,读者陪伴着她等待吉姆的归来。叙述人对德拉的聚焦使读者的眼光完全落在了德拉身上,而吉姆的所作所为不得而知,为吉姆的礼物铺设了悬念。对于吉姆,叙述者采用了有限视角,对其观察非常有限,也不揣测吉姆的心理,使读者对吉姆的作为无法知情。这里叙述者作了充分的铺垫,把吉姆看到剪了头发的德拉后的发傻渲染得淋漓尽致。吉姆像一样反复问德拉“你的头发剪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并且在房间里四下张望找德拉失踪的头发。作家最后终于在小说结尾点明,原来吉姆卖掉金表给德拉买的圣诞礼物是全套漂亮的发梳。夫妻双方在同样的时间因相同的动机卖掉了各自引以为傲的东西,给对方换来了同样没有实用价值的礼物。视角的巧妙变换起到了充分的铺垫作用,使读者对出人意料的结尾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视角的变换尤其是有限视角的应用,使读者获得的信息变得有限,从而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张力,也为“欧・亨利式结尾”作了充分的铺垫。有限视角的另一个作用是留下艺术的空白供读者回味。如在《麦琪的礼物》中,有限视角对吉姆如何忍痛卖掉祖传金表的情节只字未提,却引起读者深深的联想。读者会想到吉姆卖金表时和德拉的心境是相通的,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到称心如意的礼物,吉姆会倾尽全力、毫无保留。吉姆卖金表、买发梳的情节会在读者的心中自由地生长,从而大大增加了文本的阅读空间。

二、叙事的简洁凝练

欧・亨利叙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凝练,这是其作为职业作家必须拥有的技巧。欧・亨利生活的年代,美国已形成了现酬制度。职业作家的写作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精神创造,而是进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下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3]。欧・亨利作为职业作家,通过写作赚取稿费是其谋生的方式,其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发表,“为面包而写作”。而短小篇幅的小说更容易出现在报刊、杂志上,迫使作家在字数的严格限制下充分利用文字的表达空间,这也造就了他叙事的简洁凝练。

欧・亨利叙事的简洁凝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尽量简化;二是情节在某些重要部分的简化;三是结尾的简化。

首先来看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的简化处理。环境在小说叙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小说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作家重视。欧・亨利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说创作很重视人物与环境的联系。欧・亨利对环境的简化可谓逆潮流而动,显示了他不随波逐流的非凡的创作勇气。在他的典型叙事手法中,自然环境的描写被降到了最低程度,即使出现,也仅是服务于文章叙事的寥寥几笔。并且,社会环境也是能简则简,只要叙事清晰,就可以不介绍背景。仍以《麦琪的礼物》为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男主人公吉姆和女主人公德拉,他们各自的家庭如何、父母是否健在、吉姆做什么工作等,都不得而知。人物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只在德拉卖头发买表链时稍有介绍。不但省略了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也一一隐去,只是一笔带过或通过曲笔的手法委婉提及。比如把纽约的富人比作《一千零一夜》里的哈里发,形象地表明了他们的好色和残忍。

其次是情节在某些重要部分的简化。情节简化是小说常用的叙事技巧,欧・亨利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简化的不是情节的一般进程,而是把情节进程中某些重要部分简化,这在其名篇《最后一片叶子》中最为典型。失意的老画家贝尔曼雨夜画藤叶理应是全篇小说的高潮所在,欧・亨利却没有描写这一情节,只是通过苏的话侧面得到了反映:“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寥寥几笔就把雨夜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了。而对于如何搬梯子作画,凄风冷雨中他惦念琼西的心情,如何用尽心力画藤叶以及画好后的心情都没有描写。通过这种艺术性的简化,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此时仿佛化身为贝尔曼,笨拙地挪动梯子,缓慢地爬到上边,跟随想象中的情节而发展,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振颤,小说因此达到了作家满意的结果。类似的叙述方法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很常见,比如在《精确的婚姻学》中,关于安迪如何骗取寡妇特罗特太太的爱情这一关键情节,作者没有详细交代,仅一笔带过。但从特罗特太太的哭诉“没有他,我简直活不下去了”中我们可以猜测到安迪骗术的高明。

最后是结尾的简化。简化的结尾丝毫没有拖沓,给读者的感觉是短促有力,而且回味深远。以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为例,昔日的生死之交20年未见,如今到了约定的日期。受到警察通缉的鲍勃不顾危险准时到达约定地点,而一张小纸条结束了这本应充满传奇色彩的约会。作为警察的吉米认出了鲍勃,他还知道他是通缉犯,并且通知了便衣探员来执行抓捕任务。小说的结尾就以这张小纸条完结,剩余的空间完全留给读者想象。比如鲍勃如何被捕,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吉米因立功获得嘉奖,从此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等。《爱而西在纽约》的结尾也展示了开放性。年轻姑娘爱而西丧父后去找她心目中的救星奥托先生,但得到的是白天做模特晚上做情妇的不幸结局。而年轻的姑娘如何选择呢?欧・亨利就此搁笔,留给读者巨大的猜想空间。结尾的简化使情节不再是简单的图示,而是成为有意念指向的想象空间。读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去充实作品,完成自己心目中的作品,也与作家完成了互动,读者的想法就变成了作品的组成部分。

综上,欧・亨利的小说在很短的篇幅内,总能讲出精彩动人的故事,足见欧・亨利叙事功力的深厚。欧・亨利的小说具有引人入胜的魔力,他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及其作品中的人性之美,带给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使其作品获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王仲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王泰来.叙事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3] 任显楷.欧・亨利在美国现酬制度下的职业写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作者简介]

薛艺丽(1980― ),女,陕西韩城人,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探讨霍桑小说中的人性和人的命运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