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作文过程指导策略构建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时间:2022-07-06 06:19:31

实施作文过程指导策略构建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作文方法指导方面,因为过程指导的缺失,出现学生“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好”的作文教学窘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实施策略,构建一种“创设情境――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重写作文”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过程指导;反复实践;修改;重写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40-03

[作者简介]吴欣亭(1986―),女,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作文指导是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审视目前小学作文指导教学,过程指导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源之一。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作文指导教学的困境,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以下作文过程指导策略: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感情境

教师在教学进行时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情感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与写作内容相应的情感情境之中。例如,指导学生描写“雨”的作文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或图片投影把学生带进雨的世界。又如,要求学生写关于“文明”的作文时,笔者一般会播放一段“文明礼让、廉洁修身”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对将要写作的内容有直接、形象的体会。

(二)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感情境后,接着应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个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考和探索过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因为,只有情境与实际经验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所以,当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引起学生想了解它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们就说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了。以五年级的《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为例,笔者会先让学生背诵关于雨的古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背出关于雨的诗句而对如何描写“雨”产生兴趣时,笔者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雨景描写的情境之中,学生就进入问题情境了。

二、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

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是过程指导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围绕能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知识点,设计出三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序化的训练步骤,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通过这三个步骤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规律。

(一)初练――析文――归纳――修改

初练就是初次练写,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个作文片段的过程。初次练写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的问题被指出来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初次练写实践作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方法和规律来。

例如,在《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教学课上,笔者借助多媒体平台出示一幅《荷花图》引导学生对图片上的景物进行描写。当学生完成初次练写后,笔者随机选择三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评讲指导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第一个方法规律:1.是什么:这是叙述的写作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陈述的对象介绍清楚。2.怎么样:这是刻画的写作过程,旨在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把描写的事物写得准确、细致。3.像什么:这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过程,是为了把写作对象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二)再练――评析――归纳――修改

再练是指运用初次练写得来的第一个方法规律作为方法指导对初次练写的习作进行修改,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和归纳意识。当学生完成修改后,教师当即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从每个小组当中推荐出一篇范文提交到班上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归纳较深层次的方法规律,并要求学生以此方法规律为指导修改二次练写习作。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中,笔者在学生的初次练写实践的写作训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描写雨的技巧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描写:1.雨的特征:形状、颜色、质地、声响、味道。2.描绘背景:天空的不同、人的反应、环境的变化。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雨景描写技巧一修改初次练写习作。当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修改作品并卓有成效时,笔者再通过学生互评和点评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出“描写雨的技巧二”――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1.视觉:雨的大与小、形状的判断、颜色的观察。2.听觉:雨落下的声音、落到地面的声音、拍打事物的声音。3.触觉:人体触摸雨的真实感受,冰、冷、凉、温、热?4.嗅觉:雨所带来的气息,清新、浑浊、闷热、压抑?

笔者引导学生归纳雨景描写技巧时,如雨的特征、背景、修辞运用、多方面、多角度等,所得的方法规律都是由学生自己从习作里面归纳的。笔者做的事情不是直接告诉或者灌输给学生这些方法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归纳自己习作里面本来就存在的方法规律。而这种思维过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会伴随学生终身,这也是衡量作文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主要标准。学生运用这种方式习得方法规律去修改自己的作品时,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三练――点评

三练是指从二次练写实践修改后的作品中归纳出方法规律,然后以此方法规律作指导继续修改作品的过程。学生经过前两次的反复实践、修改后,对某方面的写作基础技能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但对一些更深层次的方法规律可能还没掌握或者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更深层次的方法规律,我们需要三练。

如前面所讲的《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初次练写实践归纳出的“描写雨的技巧二”都是最基础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无意识地用到,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罢了;再次练写实践归纳出的雨景描写技巧二同样属于较基础的范畴,只是层次高些,只有优秀生用得比较好罢了。那么,当全班学生都懂得运用“描写雨的技巧二”修改自己作品而达到较高层次时,笔者就顺势而上地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作文中归纳出更高层次的“描写雨的技巧三”――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1.对自己描写雨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2.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态度:笔下的雨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感情与雨的表达关系:自己的感情怎样通过所描写的雨抒发出来?

三、重写作文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意。”重写作文是作文教学过程指导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落实阶段。

(一)修改性重写

每篇作文都是一个整体,而写作文的过程是综合性的活动。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还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语言、阅读积累,对作文进行加工与润色,无形中对这篇作文的结构和行文重新进行梳理。这种修改性重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上,有位学生在“再练”环节,对雨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不知道咋的,雨滴哗啦地从天上掉了下来,把什么东西都拍打着咚咚响。”通过“评析、归纳”环节的指导,笔者鼓励这位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描写雨的技巧一”,对这个句子开展了修改性重写:“雨像生了谁的气似的,满天小石头般大的雨滴像子弹一样往地面上砸,把教室的屋顶、路上的广告牌砸得噼噼啪啦响。”这样,经过修改性重写的训练,作文的表达效果与修改前相比肯定更上一层楼,而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这“一改一写”中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拓展性重写

重写是重新构思、组织作文,而不是把原来的作文抄写一遍。当学生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环节,掌握了写作某类作文的方法规律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这些方法规律重写一篇作文。这种做法不但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让学生更熟练、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技巧。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作文过程指导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教师开展作文指导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通过实施创设情境、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重写作文的过程指导策略,遵循作文指导的规律,加强学生写作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而形成一种具体可行、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徐善慧.开放性写作指导教学浅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2).

[3]李斌辉.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J].教育评论,2012(24).

上一篇:洒下甘露,期待桃李芬芳 下一篇:实训室设备采购招投标采购有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