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06 03:25:57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摘 要〕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建立“小组合作”,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分析讨论、互通有无,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文结合在初中数学中建立“小组合作”的实践,阐述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建立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有效性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其中小组合作是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突出重难点的论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展示研究结果;在整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时时的激励学生的意志,建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使小组合作建立的更科学、合理、高效。

一、结合学情,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分工合作、相互帮助中,利用每个学生的优势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在分组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来进行互补式的分组,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按全班的好、中、差为一组的方式,将班内学生分为水平相当的若干个小组,选取成绩较好、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组长,也可以采取轮流组长的形式,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例如,笔者所教班级共60位学生,就一共分为15个小组。在座位上采取前后两桌为一组的形式,这样便于前面两人转身与后面的两人合作,选择其中的优等生为A组长,负责整合大家的思想和方法,做出简单的评价;中间等级的两个学生中其中一个学生B为副组长,作为问题探讨是的记录员,做好总结发言的工作;剩下一名学生C为学困生,主要吸收组内同学的优点,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安排是小组长处于小组的中心,方便给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的知识信息,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中等学生做好记录,做记录的同时也便于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疑惑的问题,有助于小组内的进一步讨论;而学困生的工作也尤为重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了讨论的方法、结果,可以鼓励多进行实验、或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其在动手中对数学有一些感知,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特困生中转变出来。另外,小组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经过一段时间,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有利于学生的发挥。

二、结合教材,精选论题

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意识、有方向性的去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辅材料,把握知识的方向,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阶段水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选择的问题要能够和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相结合,便于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小组合作上,还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实用。

比如在学习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建立开放性的小组讨论:已知ABC与DEF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请建立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看谁建立的条件最少?学生开始结合自己已学过的全等定律,纷纷的给这两个三角形设置条件,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小组内进行相互评价,比较、讨论、证明小组内的每一个观点,在不断的否定和肯定中,进行修复和改善,使小组内的观点逐渐的清晰完整,学生深刻的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平能够灵活的运用在习题之中。通过建立这样开放性的小组讨论,使学生清楚了思维的导向,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便于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分析,深入的讨论观点的正确性,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完善了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有效活动,展示结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设置的问题,结合时间有效的安排活动。以中等偏下的学生为参照,来量化具体的学习时间;精心的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小组讨论预留一些时间,建立弹性的活动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反应情况,激励学生积极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参与学生的探讨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恰当的把握问题的介入点;每个小组的生成要能够有效的进行展示,全班大综合的进行对比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自己领悟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小组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

比如在学习有关“二次函数的性质”时,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来探究:画出函数y=-2x2+1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性质;画出函数y=2(x+3)2+1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性质;对比上述来两个函数图像,让学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在计算顶点、交点的过程中,理解函数的算法,在描点绘制图像的过程中,明确图像的走势;在对两个图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来讨论不同和区别,加深了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给了学生明确的任务,又预留了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促进讨论的深层探究,使的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建立,让学生在相互评判中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能够尽早的适应社会。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做好课堂的“引导者、促进者”,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使课堂学习更科学、更合理,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模式 下一篇:刍议如何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